2012年,香港政府建議在中小學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激起民間和學生團體抗議,最終醞釀成「反國教運動」,政府在龐大輿論爭議下擱置推行國民教育。然而,上任兩周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副局長蔡若蓮,近日都向傳媒表示有需要推動國民教育。是否獨立成科、教學內容設計,則交給教育專業團隊負責。身份認同教育再次進入公共議程。
教育應該培養「批判思維」還是「身份認同」?我們早前在圓桌進行討論,統計後發現,34位明確表態的桌友中,有21人認為批判思維在教育中所佔比例應該更大,有兩人認為身份認同是教育的基石,有11則認為二者並不存在對立衝突的關係。
「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究竟各自在培養學生怎樣的意識?國族情緒與獨立思考扮演怎樣的角色?桌友們又曾經接受過怎樣的教育?一起來聽聽桌友們的聲音。
批判思維>身份認同:擁有批判思維才能建立良性身份認同
1990年,一批美國學者聯合對批判思考做了定義,他們認為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斷」,它應當是追根究底、講求證據、追求理性和客觀的思維方式。
我們對圓桌評論區進行詞頻統計後發現,「獨立思考」一詞共出現 26 次,出現頻次僅次於題目中「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兩個關鍵詞,認同批判思維在教育中應當放置更大比重的桌友們認為,批判思維是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訓練,而獨立思考行為養成後才能建立理性的身份認同。
凛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私以為是培養獨立的人,而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又怎麼會沒有基本的判斷力?
釣魚專家:如果是這樣的二分法,我選擇批判性思維。在不考慮理性結論的前提下——我選擇批判性思維。因為我感覺身分認同無法放諸四海,綜觀古今。如果我要有一個能夠橫跨過去、今日、未來的身分認同,那我也只能放大到「我是個智人」,往下任何尺度都會使我與某部分人有所切割——就連是智人,都會與那些非智人的人類有所區分。
但是在批判性思維底下,我並不需要擔心這一點,我甚至可以批判尼安德塔人的文化(如果我對他們足夠瞭解),並且再借位思考尼安德塔人會如何批判我的思想或智人的文化。完全不用擔心我會因為我處在與他們不同的時空,而無法認識他們,或透過他們來認識我——
要從理性上,我倒認為「擁有批判性思維,才能建立身分認同」,因為只有批判性思維才能讓我認識到為什麼中台港澳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持有全然不同的觀點,並且在此同時,我才更能分析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我思故我在」,所敘述的就是從批判性觀點中得到自我身分認同的過程。
林壑:如果讨论的不是我们“应该”如何,而是“现状”如何的话,我想说虽然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身份认同,哪怕是被施加的身份认同,也是不能被轻易抹去的。就像即使我知道“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是很模糊的,而我对这个想象出来的概念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因素是来自于教育,但是我还是无法也不愿去摒弃这种身份认同。
我很同意上面有一位朋友说的,要先有批判思维才能有良性的身份认同。虽然我有民族情感,但是我完全可以接受别人没有这种情感,或是有了对其他身份更深的认同。我觉得关键的问题不是让大家抛弃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是让大家都能认识到自己身份认同的各种成因(环境、教育、经历),这样便也能理解别人的身份认同(or the lack of it)
抽筋:身份認同是不需要刻意培養,也不需要被教導的。
身份認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探索,也是在了解的過程中所築建起的價值觀。
相反,批判思維是要學習的,要訓練的。
然而,兩者都需要一個基本特質,就是獨立思考。
roysen: @抽筋:身份認同並不需要獨立思考。當然不是說獨立思考就會瓦解身分認同(雖然有這個可能性),但是欠缺獨立思考的身分認同其實是主流,是國族主義的底色。
Hangjai:一方面我認為身份認同是歸屬感,並不能透過「洗腦」或其他方式所教育,是要親身經歷方可形塑。
另一方面獨立思考即強調個人的主體性,即是我所言所行是由我所產生,並非他者或禮教強迫我行動,那就是獨立思考。至於批判性思考就是對事物的評論,需要學習和一套方法或工具輔助。
Kingcrab: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我更倾向于批判思维。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覆灭的朝代,没有覆灭的人民。纵使今日为汉臣,明日是魏将。身份的定义在后世看来都只是一个象征,或者说一个时代的印记,证明你处于那个年代,做过那些事情。然而批判的思维却能够让个人显得与众不同。能够看清楚世界的规律,能够以同理心去感受对立方的内心。这种能力并不是仅仅的身份认同能够带来的。
Cogito:当然是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而且理性的工具,身份认同只是政客的主张和某些集团的利益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身份认同的权利。
allisloop:身份認同如過強過偏,基於保護「自我」(ego)易傾向排他而不自知,不利開明批判。很多人移居海外才由衷懂得原生地種種的可貴,就好像子女長大離家後才體會父母之偉大。總覺得這種自發的情感來得更美麗。
無餘: 我認為是批判思維。身分認同對於許多人而言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答案,例如許多非裔、亞裔美國人,究竟應當認同自己是哪國人於他們並不是那麼重要,是否能活的有價值、有貢獻才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標,放眼全人類,而不僅侷限於國家、種族。 批判思維則是不分國籍、身分地位與性別的人們都應當擁有的。弱勢者正是透過思考所見的不公不義、批判對錯,進而實踐、改變,思辨能力能使我們成為獨立自主的靈魂。
而我:無論何種國家、種族、膚色,我們的第一身份首先是人。相對於認同自己是何種身份,更重要的恐怕是探索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又怎少得了批判的思維?否則什麼國家、種族、膚色、性別及教化等等的干擾何以有效排除?
Bd:我的感觉是身份认同很难也不需要刻意培养,没有了背后的深刻思考,所谓“培养”的认同为什么就一定不会被推翻呢?(比如台湾人蓝党上台就要促统拥蒋,绿营上台就要去蒋争独;大陆从阶级斗争为岗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主义,也不过是二十多年的事情)归根结底教育还是要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吧……
移动城堡:批判思维更重要,身份认同似乎是一种强加的立场,想起了之前有本书《谁会认错》里可以看出,强加的立场会影响很多判断,我是大陆人,我是香港人,我是台湾人,任何一个涉及地区的问题都会变得迥然不同。
凛夏: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的平衡,是否可以在獨立中尋找呢?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私以為是培養獨立的人,而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又怎麼會沒有基本的判斷力?這一點是大陸的弱點啊。
身份認同>批判思維:身份認同是一切思維的第一步
大陸官媒環球網一篇關於7月中國建立「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報導中稱,在統編的歷史教材中會畫出每個朝代的疆域圖,「讓學生明白哪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這恰好與台灣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做法形成對照。
身份認同主要是指對自我特性的認定和歸類,體現出與某一群體之間共同認同某種觀念,如國族或文化。有趣的是,在圓桌話題留言區,「台灣」一詞出現頻次高達21次,桌友們以台灣及文革等歷史事件為例,探討了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的關係,主張教育首要培養身份認同的桌友認為,身份認同是所有價值觀和思考的基礎。
亲爱的十四:无根之萍如何去做思想之批判。
亲爱的十四:当然是认同问题。你让中国人和日本人能有相同的批判思维?你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有相同的批判思维?或者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相同的思维?身份认同必然是第一步,其后才是批判思维。
一个人诞生下来,所谓身份认同的自我成长,无一不收到周边环境认同的影响、周边所谓批判思维的影响。例如是否为中国人:大陆人基本上没有人否认;台湾人则越发强调我是台湾人;香港具有代表性,正是在所谓批判思维影响下,民调显示认为自己是大香港人的青年增多。所谓的独立思考,所谓的正确的批判思维如何界定?如何去批判、批判谁?都是需要一定认同角度作为基石。无根之萍如何去做思想之批判。
抽筋:批判思維應該是超越種族的吧。
亲爱的十四:@抽筋: 那是理想主义。想让所有人都建立在理性去拥有批判思维,就如同共产党说共产主义人人平等一样,是乌托邦最终必须有一个根基,有一个依归。那就是认同,那就是阶级。
抽筋:@亲爱的十四 嗯,我認為批判有兩個要點,一是客觀,一是理性。這不是理想主義。如果是以身份認同去建立批判思維,那不是就失去了客觀嗎?
當然人無完美,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成長環境影響,所以才需要辯論呀!而且最後你說階級是根基,是依歸。那不是認同階級鬥爭是必然,是應該的嗎?
若然這個世界的人都是以身份認同為出發點去思考的話,這個世界所有的問題都會是無解的。
亲爱的十四:@抽筋: 不。我认为,只有一套复杂的自我认同,才能形成社会最大公约数。例如在台湾,先不管对错,蓝营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国,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绿营最大公约数是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于是跨越阶级的公约数——我是台湾人——就产生了。从而形成台湾内部虽然矛盾很大,却依旧可以团结在一起。因为都是台湾人。这就是建立在阶级上寻求妥协的产物。政治这玩意就是要妥协。阶级是客观存在不可破灭的。
在认同方面,我可以这样举例,也不一定正确:鸦片战争的影响,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从此中国人开始遭受西洋东洋列强欺辱,国土割裂,权力沦丧。国格受辱。但是站在国外人来看呢?我看过一些评论,他们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迈入资本主义市场,开始接受市场经济,开始现代化。从而使这个国家从野蛮封闭走向文明。殖民进步说就是如此。
如果你自身没有一个基本的认同,你就会对自己同胞受辱感到麻木。当时很多假洋鬼子,以及现在一些人所说:“中国人配不上这块土地,如果交给日本就怎样怎样”站在中国人角度就是奇耻大辱,换在超然的角度来看,是啊,你看你东北现在搞得这么差,日本现在这么文明这么发达,给他们管理确实会好很多。
Raymondli:@亲爱的十四: 其实认同很多时候是附庸,想想我们的文革。
亲爱的十四:@Raymondli: 确实如此,但是这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美国有剥皮草案、麦卡锡主义;法国大革命也有雅各宾派;这些其实证明了阶级是最基本的组成。不妥协就会疯狂。文革也是,所谓无产阶级已经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了。所以文革不仅仅伤害了别人,自己也是一片狼籍。
抽筋:@亲爱的十四 以台灣和鴉片戰爭做例子,更能體現批判思考的重要。如果大家只以身份認同作為理據去思考,那矛盾是永遠化不開的。
在台灣,除了藍綠,我認為現在更多年青人是天然獨,這批人最大問題就是想要尋找身份認同,卻欠缺批判思考(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媒體的責任),這些天然獨理所當然的認為台灣事實上已是獨立國家,但卻欠缺理據,對於台灣的歷史和憲法常認知不足。這就是追求身份認同卻沒有批判思考的結果。(補充,為免誤會,我先澄清我是中國香港人,我贊成台灣獨立,不贊成港獨,應該屬於香港人稱為“大中華膠”)
關於鴉片戰爭,要論對錯,更應拋開身份,客觀去思考,否則就如你所說,只有各說各話。我不認為如果一個中國人沒有身份認同,就會認為鴉片戰爭中,英國是對的。只要他會批判思考,會知道結果論不是唯一(更常是不好)的思考方式。假設是鴉片戰爭迫使中國邁入資本主義市場,也不代表他們的行為是對的。
另外,歷史是沒有假設的,誰知道當初東北給日本統治,現在會變成怎樣。搞不好會日本的軍國主義會更強大,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爆發……
KaneShima:身份认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个人的“身份”可以是TA的年龄、职业、信仰、民族、国籍、甚至是性取向…而引言里专门针对民族与国籍的身份认同只是基于所有可能的认同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允许我跳出国家与民族的限制,我要说“身份认同”比“批判精神”更为重要。因为身份认同本身就是一个“人以群分”的过程,是决定你/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是三观与其他世界观的基石…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即便是当上了现代生物学博士TA也未必会去怀疑“上帝造人”,这不是意味着TA没有批判思维,而是说TA的身份认同已经框定了TA能批判的东西。
二者不矛盾:一個是基礎,一個是工具,每個人的認知都在不斷演進
討論中,有11位桌友認為「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並不存在明顯的對立衝突,身份認定是「認識世界的立足點」,也是思考的目的地,而批判思維則是思考的方式和路徑,認知是在不斷探索和演進的。
5566:批判思維帶來的是多元方向的思考,認同則關乎思考方向的目的地。拉弓的技術跟你要射哪裡沒有關係,而是你要射哪裡才改變弓箭的指向。
市区的风:“批判思维”和“身份认同”不矛盾啊。比如你在一个国家长大,你会不知不觉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你有了这个国家的身份认同,但是人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啊,如果你学会了“批判思维”,你去思考、认识、反思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身份,你会根据当下的情况作出调整。
一个人是有很多身份的,爸爸、儿子、丈夫、朋友、同学,有时候生气了还会断绝父子关系呢,还会跟人绝交呢,“身份认同”应该也是动态的过程吧,比如我认同我是那个国家的人,但是这个国家最根本的独特性失去了,或者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那你还能跟这个国家相匹配么?
不过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在这里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都是不知不觉、无法选择的,在你意识到这些影响之前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认识到之后也不是能够轻易改变这些影响的。有时候“身份认同”也是无可奈何吧,像我至今仍没出国旅行过,我除了觉得自己是本国人,还能说自己是哪的人呢?“批判思维”本身该受批判么?“批判思维”也不是万能的啊。
9_9Oops:身份認同是一個人開始認識世界的立足點,批判性思考和這個不矛盾。社教化也好,任何知識也好,都總得有個起點,對於小朋友來說,首先是得接受一些「確定」的東西,然後纔可以從這基礎開始反思。
差異的角度不是問題,確認「自我」和「他者」的差異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把差異進行價值判斷,認爲某些事物生來就比較優越、偉大,必須四夷來朝。
古德史塔克:我是这样认为的,每一个观点都必须用一个角色去发声,由此产生身份认同,这是每一个观点的基础。批判思维是一种工具,用于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此来得到相对正确的答案。
在我看来,对于独立思考而言,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举例来说,元朝是不是中国这个问题?大陆历史书告诉我们,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那么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时期,他的殖民地也都还属于他们原本的国家咯?
我觉得批判思维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观点中的漏洞,以此来避免逻辑上的混乱。
yourp :教育初期,也就是小学的时候,身份认同是最合适的。如果一开始就教育批判性思维,我觉得很容易就会走向极端之路。 而在年龄大了,有了一些思维的时候,就应该是教导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了,如果一味的灌输认同,那么就会变成中国学生现在的这种样子----被洗脑。今后如果想再改变思维,除了他自己去发现探索,旁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EricAu:前者是理性的,後者是感性的。前者不用說必然要培養,身份認同也是必須,但是現代太多資訊很困難,所以做成有人被ISIS利用的例子
ClarkTsai:先有歷史背景的認知(提供方要盡量客觀),再一邊讓他思考自己的立場(可以由問題引導),我覺得這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可惜老師拿捏不好培養思考和灌輸想法的比例。
你接受的教育是怎樣的?
2009年,香港教育局將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劃入新高中核心科目,並註明「批判思考」為核心能力;2012年,當政府建議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曾激起民間和學生反對。教育應培養批判還是認同的爭議至今不絕,你曾經接受過怎樣的教育?二者的比重又帶給你怎樣的影響?
三足乌:今天下班的时候,发现所在的公司居然有正在进行中的教师党务培训项目。培训间歇,党员教师们还集体排练唱红歌。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和恐惧。
前有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唱红打黑,今有中共核心习近平默许个人崇拜。文革阴魂不散,民主政治遥遥无期。
作为一名八零后,我从一上学就开始唱红歌。那个时候豫西南农村的学前班还叫育红班。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再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等。中学开始接触南方周末,简直颠覆了我跟着公务员父亲在乡政府看《新闻联播》读《人民日报》时的三观。
记得大学有一次迎七一合唱比赛,我们班选的是《明天会更好》。从那以后,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莫名的不舒服。
毕业学会翻墙后,慢慢就成了政治异见者。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成为一种自卑和痛苦的所在。闹不明白为什么言论空间就越发收紧,闹不明白为什么文化管控就愈加专制,也闹不明白社会政经为什么就越来越不明朗……
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包括那些试卷上的主观开放的题,包括那些话题作文,都需要正能量,不允许质疑,不允许批判,不允许自由解读。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我更加认同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之下,基于客观事实,尊重不同观点,不偏不倚,不激进不保守也不中庸和稀泥的认同。这种认同包括自我、身份、价值和文化等。
ogdenwong:@三足乌:我的感受大概跟你相同。
我是香港人,從小就夾在追求自由民主和愛國的激烈聲音中,很幸運我沒有站在[打倒共產党]或[愛國愛港]的盲目群體中,而是在愛國的前提下建立起憂國憂民的批判思想(這樣說好像有點太自大…)
但近幾年來從新聞看見內地的自由空間愈來愈窄,再加上最近劉曉波死亡一事,此刻的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再建立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中國愈來愈強大,而我卻感覺中國也愈來愈瘋狂。
yourp:身为中国大陆教育的熏陶者,也只接受过身份认同的教育,后来的事实都是自己去发现的,所以批判思维谈不上被教育,只是自己慢慢发现的。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