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解嚴30年

解嚴後,「蔣公銅像」們的奇幻漂流

解嚴之後,數百座蔣介石銅像,從全台灣各地被「趕」出來,堆放在蔣的慈湖陵寢邊,成了「紀念雕塑公園」。這些銅像,究竟如何從風風光光的偉人工程,變成歷史的尷尬註腳?

魏立之工作室外的蔣介石銅像。

魏立之工作室外的蔣介石銅像。攝:林揚軼

特約撰稿人 林揚軼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07-16

#台灣解嚴#台灣#解嚴30年

走過白色拱型石橋,一尊身穿戎裝騎馬揮手的蔣介石藍色銅像出現在眼前。在它身後,仿佛開啟了一個奇幻的時空隧道:大大小小的蔣介石們,停在草坪上,有的立,有的坐,還有些只有半身。他們有的藍、有的綠、有黑、還有紅⋯⋯足足有219座蔣介石銅像存放在此。

這裏是慈湖,位於台灣西北邊的桃園縣大溪鎮,距離台北大約2小時車程。蔣介石1975年病逝後,欲歸葬大陸故土而不得,便在慈湖修建陵寢,臨時停棺,一停就是40多年。

他大概沒想到,去世還不到30年,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就再難壓抑在蔣家論述之下。而台灣的反抗,也以極為直觀的方式,體現在他身旁:90年代末開始,數百座蔣介石銅像,從全台灣各地被「趕」出來,無處可去,只好在他陵寢邊專修了「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從1997年開始,這裏陸續收到兩百多座蔣介石銅像,有的已破損,有的完好,還夾著27座孫中山像、和2座蔣經國像。

雕塑公園的網站說明中,仍努力為銅像主人保留死後哀榮:「讓各地的遊客能夠緬懷蔣公過去的豐功偉業。」但台灣人幾乎不領情。他們很少來這裏,反而是大陸遊客,都好奇地要來看看,在自己的土地上被遮蔽的一個人物、一段歷史。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