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的危機,讓我們開始回顧自己之前產品的投入,同時也參考了些同業製作的優秀報導所需成本。
我們發現,好的深度報導作品、多媒體作品常為人傳頌,但讀者在看一篇深度文章、玩一個有趣網頁、看一段影片時,通常難以意識到它背後的投入。
報導方式越來越多樣的今天,你可以用盡花樣,處理素材:你可以做花哨的網頁、放一部拍照的無人機,甚至可以寫一首歌。這些嘗試匯成了越來越多彩的網絡世界,但成本就那麼多,讀者的注意力總共就那麼多。這是端面臨的現狀,更是整個行業面臨的現狀。
我們覺得這個改變和其他新聞一樣值得被講述。今天,我們希望通過陳述以下的新聞背後的故事,提出這個直接的問題,絕非怪責讀者或者市場,而是和以前的所有報導一樣,指出些可能在你眼角外,被你忽略的東西。
我們也希望在端呈現新面貌之前,了解你們的看法,你們最想看哪種報導?你們對哪一種呈現方式最感興趣?或是有其他建議和問題,都請你留言給我們,亦可以寫信到editor@theinitium.com,謝謝一直支持端傳媒的你。
香港葵涌廣場專題
曾帶來不少反響的香港葵涌廣場專題,用一個網頁做出了整棟商場的立體動畫,你可點擊動畫,抵達每一個香港風味的懷舊商店。這個作品,花了小端7位同事大概2個月的時間,製作成本約3萬港元。那兩個月,走過設計師的座位,都會看到她畫著同一張平面圖。看著平面圖一層一層疊起來,最後呈現在你們眼前的,是最真實的葵涌廣場。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特製頁面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系列,關注遠洋漁業保育這一重要問題。作品有跨兩岸的跟船訪問,在台灣線中,我們的記者面對漁業性別禁忌,女性不上船的傳統讓她到處碰壁,然後暈吐著在船身拍攝,於魚屑與機油齊飛的甲板上製作筆記。
閱讀作品時,你下滑頁面,背景小船會從南極出發穿過印度洋,走整條航線;當時台灣主編感慨,現在新聞獎報名還是紙品為主,即使發在網路,也是紙本思維。像這樣的呈現,很倚賴設計師和網頁工程師的創意和掌握,而他們的付出,往往沒得到合理回應。
《是誰吹散了「香港神話」?》彈幕短片
當內地記者和香港設計師一齊做個中港題目…...
我們一直嘗試能夠超越華人地域,給不同地區的讀者講故事,這種期望,讓每一個作品的產生都不太容易,因為我們自己首先要學會互相理解。
《誰吹散了香港神話》作品中的影片,是以文字彈幕在香港這20年照片上飄過的形式,體現中港官媒對香港回歸至近年描述的改變。這個項目,涉及中港同事的合作,尤以內地記者與香港設計師的合作最為激烈。
那幾個禮拜,小端就聽著他們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廣東話,不厭其煩地一次次「爭吵」。而最後出街時,他們自己對於這個議題都有了新想法。
以下是我們文字記者的自述:
//一開始選擇素材時,我和設計師思路總對不上。比如97回歸,我想用江澤民講話的畫面,他想用彭定康離開時,他女兒看著落雨天空流淚的畫面,我們爭執了很久,他突然說:「這才是我們對回歸印象最深的畫面。」
一個沒參與這個項目的攝影師,忍不住接了句:「是的。」
那時我意識到,貌似逃脫《環球時報》「魔爪」的我,對香港的理解依舊停滯在窠臼裏,我依舊在用內地媒體給我的視角看香港。
我們最後決定使用更正式的交接儀式現場畫面。每幀畫面、每條彈幕都是這樣討論、篩選的,有點累,但我嘗試去接香港設計師的channel時,體會到了多元視角的新鮮和豐富。這也是端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吧。//
那樣的辦公室真的很開心啊。在大家對似乎對傾聽越來越失去耐心時,這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嘗試下去。
(待續)
端不愧是香港记者 跑得快 😛
能看到这些背后的故事真是太好了
你们辣么棒,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哦。最后一段来自“《环球时报》的我”的话真的让人有感触啊。内地的视角看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中立的眼睛审视大陆和世界,大陆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世界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希望有一天,满世界都是fakenews的时候,我只能想到看端。
謝謝你們的存在。
希望像互動地圖那樣的深度報道能有評論功能。建議評論可以用靜態彈幕的方式呈現。
感谢端的深度报道,为你们的敬业点赞!
很高兴能以成为的会员的方式支持你们。
加油!可这些选题?我更喜欢政治选题!比如郭文贵,你们一个字也没有,概述也没有。
如此看端的资金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
翻过墙来,发现端,爱不释手!
一直欣賞團隊的努力
圖很好看,也清晰
像微信公众号一样,增加赞赏功能?
增加点赞功能,表达能力不强的也想手动支持同意的观点😀
端傳媒的文章,自我開始追蹤以來,一向有水準,當年若有這樣的平台,或許新聞系的我也會奮力一戰。
建議多開放捐款平台,信用卡定期、PAYPAL或是任何形式的捐款方式,就算是USD 2.99/ month 也沒關係,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回響,德不孤、必有鄰。
可以開放記名捐款、為捐款者開專業、只要但書寫清楚,大家都會開心,不必要刻意避免,畢竟經濟循環下,想要全面付出,不得不追求回報,可以不要賺大錢,但是為了確保自己還能在軌道上,適當的利用資本結構是必要的,這個degree的拿捏,有賴決策團隊的審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