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給 ADHD 的「聰明藥」,治病還是應急?

「那種感覺,很像你的腦袋被一股清醒感撞擊……擦身而過的車牌號碼我都記得清清楚楚,世界好像被拉近到眼前一樣。」

二十五歲的小威(化名)在服用利他能(Ritalin)。他的朋友說他總是不自覺的乾嘔,不過小威倒不覺得有那麼嚴重,頂多是抽菸時比較容易想吐。他自己感覺用藥後比較大的副作用是焦慮,有時為了緩解狂暴的焦慮感,只能猛灌酒。

這是高中時補習班的老師推薦過的藥,老師稱他「聰明藥」——吃了以後讀書可以很專心,老師還說:「美國很多名校的學生都有在服用。」回家後,小威找媽媽陪着他去看醫生,想要試試看拿到這種「聰明藥」,「我媽那時雖然擔心要吃了會有副作用,但還是陪我去了。」

吞幾顆藥,竟精神百倍

回想當時的診療過程,小威說醫生沒有給他做心理衡鑑的測驗,主要是聽他陳述自身狀況,最後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不過那時醫生還滿謹慎的,跟我說藥物通常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在吃的,但如果我有需要,就先開一天一顆的劑量給我,他也提醒會有副作用。」雖然藥拿到手了,但小威的母親擔心副作用,和小威討論後,還是決定不嘗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