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暢談電影節,你想看的電影原來是這樣入選的⋯⋯

在全世界電影裏大海撈針的祕密,是藝術,是政治,還是文化差異?

【編者按】香港國際電影節至今已成立41年,眼光開闊,節目完備,對本地、東亞地區的電影節以至電影業有着重要影響:在世界尚未深入認識亞洲電影的80年代,它已經推廣了許多亞洲的佳作——如陳凱歌的《黃土地》;之於香港電影,它一直積極策劃特備環節,讓各地影迷發現本地影片的滄海遺珠;亞洲地區許多後來成立的大型國際電影節,也視之為參考對象。

儘管如今亞洲各地電影節林立,香港國際電影節卻總能在經典與新作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多個單元保證選片多元化,作者電影,紀錄片與 cult 電影互不干擾,國際化的選片眼光也從電影帝國到歐亞小國,遍佈全球(最主流的港片《春嬌救志明》,到羅馬尼亞新浪潮的大師新作《耐人尋味的追悼晚餐》,以至長近13小時的修復經典作《勾魂13》,這裏統統在列),難免有台灣和大陸觀眾在節期專程訪港,因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片手法,與兩岸其他地區真的有所區別。

我們與加入香港國際電影節30多年的現任藝術總監李焯桃訪談:一個成功的國際電影節到底怎樣辦?茫茫片海,節目策劃團隊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保持電影節個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