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每次碰見精彩的性/別偽裝(masquerade)表演,總會自自然然的興奮得尖叫起來。無論是結着彩色辮子的佐治童子(Boy George)、達明一派時期長髪飄飄的明哥、出道初期理一個光頭全身赤裸冷冷地躺在沙發上的莫文蔚、穿一身男服跟黃耀明爭相春光乍洩互相假扮對方的陳慧琳,還是全身京戲旦角美艷濃裝打扮的張國榮,總能喚起一種因逾越界限而生的痛快(jouissance)。痛快跟一般的愉悅不同,禁忌愈強大,愈接近極樂。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源於對原欲的壓抑,社會要為個體定下種種的規條,各人有各人明確的位置與本份,雷池不能越,形象與角色都不能含糊。或許,性/別偽裝之以令人興奮,也在於其曖昧含糊,男可女,女可男,有時異性戀看似同志愛,甚至是多元情慾,又或者讓我們看到優越的白色皮膚底下混亂着的彩虹七色,白色愛上黑色,但愛得太熱,最後白色隱退,變成了黃色。
全球化年代的性/別偽裝嘉年華
黃漢明的《吞噬恐懼》(Angst Essen/Eat Fear)與芭芭拉.漢默(Barbara Hammer)的《另類,愛人:歌迪和馬素的故事》(Lover Other: The Story of Claude Cahun and Marcel Moore),一短一長,正正演繹着兩種迥異的性/別偽裝風格。簡言之,《吞噬恐懼》是德國著名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4年執導的電影《恐懼蠶食心靈》(Ali: Fear Eats the Soul /Ali: Angst essen Seele auf)的「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