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Art Basel 期間怎樣逛展覽?藝術周展覽指南

藝術在哪裏?國際展廳、畫廊和展覽館裏,但也在車水馬龍,一座電車裏⋯⋯

特約撰稿人 楊承謙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3-22

【編者按】春天,香港藝術月,各種展覽和藝術活動陸續展開。進入這一星期,更以巴塞爾藝術展2017(Art Basel)與中環海濱 Art Central 的開幕,令藝術季節進入熱火階段。這兩個規模最大的國際性活動,固然彙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作品和觀念,但同時城中各方畫廊和其他空間,也在此刻上演自己的藝術事件。我們逛遍城中藝術角落,為你搜羅九個最特別的展覽,既有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 展場內的,也有畫廊和其他空間的,各有其意義與美學可能,帶給你這個藝術時節的一份指南。

巴塞爾藝術展,匯聚不同國家及地區超過200家頂級藝廊,帶來年輕藝術家以至當代大師的優秀藝術品。
巴塞爾藝術展,匯聚不同國家及地區超過200家頂級藝廊,帶來年輕藝術家以至當代大師的優秀藝術品。

商場旁邊

藝術博覽會最為人垢病是其「商業性」,在這種高度商業化的場合中,藝術容易變得過於迎合市場喜好。就展覽空間而論,藝博會的商業性見於空間設計傾向遷就川流不息的參觀者,琳瑯滿目的展示方式品磨平了個別作品的個性,藝博會的非商業部分也難完全倖免。然而藝博會已經發展成發表作品的重要平台之一,慕藝術家之名而進場也不為過,諸如余友涵、Rirkrit Tiravanija 和李傑這些地位斐然或名氣不斷上升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商業氣氛濃罩下仍是值得關注。

1、李傑《這曾是一個劇院》(巴塞爾藝術展策展角落)
日期:2017年3月23日至25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 1 C08旁)

香港藝術家李傑在是次巴塞爾藝術展的「策展角落」展出錄像裝置《這曾是一個劇院》及紙上作品,將一些色彩極淡的影像投射在牆上,局部與一幅同樣色彩極淡的繪畫重疊,探索恐懼與憎恨之間的關係。他常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近年的作品在私密感情之上,更見一份控訴和對抗壓迫的反應。李傑是一位「貼地」的藝術家,觀眾容易從作品找到切身的議題,香港及台灣的觀眾等與李傑身處相近文化與政治氛圍的人共鳴更甚。另一方面,李傑在國際藝術市場知名度漸升,對香港觀眾來說,李傑是一個藝術家由本地發展至國際的貼身例子。

李傑《這曾是一個劇院》。
李傑《這曾是一個劇院》。

2、Rirkrit Tiravanija 大型裝置(巴塞爾藝術展藝聚空間)
日期:2017年3月23日至25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 3 E15)

Rirkrit Tiravanija 於巴塞爾藝術展展出大型裝置,在傳統竹製支架中設置五個相同的立體打印盆裁,反思科技單一化及探索自然的短暫。Tiravanija 以社會性和參與性作品見稱,更是關係美學理論推崇的藝術家,矚目作品包括前年威尼斯雙年展反思勞動的磚頭工廠,絕對是國際一線藝術家。理論家 Claire Bishop 曾猛烈批評奉行關係美學的藝術家欠缺敵意,不能達致社會性批判。雖然 Tiravanija 參展藝博會的非商業部分,但畢竟在藝博會傾向迎合市場遠勝挑戰建制,他如何在「敵意」欠奉的場合貫徹甚或摒棄社會性批判值得留意。

Rirkrit Tiravanija 大型裝置。
Rirkrit Tiravanija 大型裝置。

3、余友涵《Mosaic 2017》(Art Central/仁廬)
日期:2017年3月21日至3月25日
地點:中環海濱

Art Central 官方以「『政治波普』藝術家代表」來介紹余友涵,而他展出的紙製大型裝置《Mosaic 2017》該為其抽象創作,無直接政治意象。若觀眾追求作品話題性或許要失望了,但這個不到位的描述或許是個可行的切入點。余友涵自謂傾向崇尚道家思想,抽象作品既是藝術家有否體現這種精神狀態的具體指標,相對其「政治波普」作品,亦間接比較了一個人政治投入和抽離的面貌。從個別作品而言,《Mosaic 2017》未必是場內最吸引的,但論及作者的背景,余友涵肯定是極為豐富的一員。

白盒之外

當代藝術流行使用白盒子(white cube)式空間,以最純潔的環境凸顯作品自主的存在;同時也流行在規範的空間創作和展覽。在藝博會的規範空間和標準化和展覽模式以外,不妨觀看一些突破白盒子式空間或能提供另類思考的展覽。雖然以下三個展覽中後兩者的作品都是於典型畫廊空間展出,但作品真正的「戰場」並不是一般的白盒子式空間。Theaster Gates 的作品通常帶強烈社會性;Ari Benjamin Meyers 則探索視覺藝術與音樂的界線。三者的展覽意圖各自超越了基本在整齊空間放上作品的模式。

4、伍韶勁《二十五分鐘後》
日期:2017年3月20日至28日
地點:銅鑼灣、西港城及上環來回行駛

伍韶勁的《二十五分鐘後》原為去年的作品,今年為巴塞爾藝術展再次展示。此作特別之處在以行駛中的電車作場地,並加入文字敘述向作家劉以鬯致敬、光影、聲音等元素。作品的形式製造多種官能刺激,固然容易引起觀眾興趣,認為當代藝術難懂的普羅大眾都不會覺得沉悶,而且這種形式直接用香港城市本身反思香港的城市及文化,體現當代藝術將生活(真實)和藝術(虛擬)結合的特色,作品的展示空間亦直接等同作品本身。

伍韶勁《二十五分鐘後》。
伍韶勁《二十五分鐘後》。

5、Theaster Gates《焦黑的天空與現代詩篇》
日期:2017年3月21日至5月20日
地點:白立方

Theaster Gates 是一位於今年三月藝博會高峰期展覽、當今國際炙手可熱的藝術家。雖然展題「焦黑的天空與現代詩篇」比較抽象難明,但他的作品離不開社會及城市議題,白立方的香港分館沒有空間展出他那種懸吊整輛消防車的作品,觀眾仍可預期展覽以雕塑和裝置為主。社會性作品在畫廊展出亦屬常見,不過 Gates 之所以備受推崇基於他將藝術創作擴展至城市規劃,同時以藝術表現對城市社會的理想,當中常運用協作的手段。是次展覽畫廊是連名字都指涉白盒子式空間的白立方,然而透過 Gates 的作品,空間的純粹反而變得次要。

6、Ari Benjamin Meyers《這是一種呈示,不是一個展覽》
日期:2017年3月11日至4月1日
地點:Spring 工作室及多個香港藝術機構

2016年夏季和秋季,Meyers 在 Spring 工作室兩次參與藝術家駐留計劃期間,受現場演奏研究及觀眾、表演者和演出場地之間的規範啟發,發展出《這是一種呈示,不是一個展覽》項目。項目名稱開宗明義表示意圖突破一般展覧模式,旨在透過實驗性項目,探討視覺藝術與音樂之間的分野。視覺藝術與音樂向來在概念上沒有強烈對立,相比媒介的本質,不少當代視覺藝術家和當代音樂家活躍於相同藝術圈子,這個項目的「展覽策略」更為重要,視覺藝術和音樂(聽覺藝術)對空間的不同要求之間如何取捨,以及空間怎樣調節觀眾和聽眾表現都非常有趣。

藝術館展覽

相對於商業藝術空間,非商業藝術空間的重要,自然是展現不受商業利益影響的藝術,理論上省卻商業考慮制肘,展覽能更自由地探索主題。幾個非商業性質的藝術中心,今年都選擇在藝博會高峰期間推出群展,按常理展覽由多個藝術家聯合展出有利集思廣益,表現多元觀點。這些展覽主題沒有挑戰展覽空間和形式的話題性,也沒有神化個別藝術家或作品的意向,傾向典型的展覽模式或許讓觀眾能夠有效聚焦展覽主題。

7、《土與石,靈與歌
日期:2017年3月18日至6月11日
地點:Para Site 藝術空間

Para Site 藝術空間將以擴充了的空間與 Kadist 藝術基金會聯合展出的《土與石,靈與歌》,由亞洲與其他區域的社會現實、藝術和文化生產出發,探討當代思潮中錯綜複雜的關係,涉及各色各樣的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約40個參展藝術家背景豐富,國際當紅和在香港較為活躍的都有,例如梁慧圭和何兆基。廣泛的議題加上龐大的參展陣容,彷彿是一場大混戰。一方面觀眾有多個切入觀賞的角度;另一方面,關係錯綜複雜的混雜狀態,往往能夠描繪一種無固定源頭的「文化現實」。

Para Site 藝術空間《土與石,靈與歌》正展出的展品之一。
Para Site 藝術空間《土與石,靈與歌》正展出的展品之一。

8、《線之時空》阿齊茲+古查、陳瀅如及黃榮法群展
日期:2017年3月10日至4月2日
地點:六廠基金會 The Annex

《線之時空》將時間和線的概念互通,阿齊茲+古查運用提花織機,將數碼影像編織成掛毯,描繪末日和天堂之間的場景;陳瀅如的作品探索人類活動與宇宙法則的關聯;黃榮法則透過日復日的習作反思生命的時間。時間的線性特質十分明顯,過去、現在與未來相連也相對,然而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各異,拼湊起來作品風格鮮明,可以多維的角度剖析一維的概念,開拓現實以外的想像空間。

9、K11 Art Foundation 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PS1 聯合呈獻《.com/.cn》
日期:2017年3月20日至4月30日
地點:中遠大廈地下 K11 Art Foundation 臨時展覽空間

「.com/.cn」的指涉明顯,國際通用和中國專屬的頂級域代表着數碼世界及中、西的差異。這個展覽關乎藝術創作和數碼生態發展的相互發展,同時通過數碼世界的區域問題與藝術創作的區域分野揭露行為、經濟和思考模式的差異。區域差異討論可以顯得非常吊詭,製造和消除差異都可能是區域性的價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 MoMA)是全球最重要的現代及當代藝術館之一,因為與 K11 Art Foundation 合作而能夠在香港觀賞其展覽,機會難得之餘,由該館策展人負責的展覽在香港上演,本身就面對不少區域差異問題,加入數碼生態將議題推向更複雜的層面,由策展意念、執行至個別作品都是值得思考的題材。

《.com/.cn》展出作品之一。
《.com/.cn》展出作品之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