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資財團大舉進軍香港地產市場,去年拍得過半住宅用地

刊登於 2017-03-16

啟德發展區用地。
啟德發展區位於九龍東,是香港政府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區域之一。

中資財團正在大舉競投香港地皮。據香港地政總署3月15日消息,內地海航集團透過旗下在港上市的香港國際建投,以市場預期上限的逾74億港元成功投得啟德區內一幅約10.21萬平方呎(約9482平方米)的住宅用地,這是自過去5個月以來,該公司第4次成功投得同區內住宅地,合共投資逾270億港幣,而海航在啟德區域的土地儲備已達到約39.8萬平方呎(約3.7萬平方米)。

海航表示,將對四幅地皮進行統一規劃,聯動開發,興建成國際級大型住宅綜合項目。據市場估計,開發這一住宅項目的總投資額將近400億港幣,可望興建約3700個住宅單位。

此次地政總署共收到15份標書,其中中資企業有6家,包括中國海外、華潤置地、龍光地產、萬科置業(香港)和招商局置業等,而香港傳統大地產商新鴻基、長江實業以及新世界也有參與競投。

啟德區是香港政府近年發展重點,中資企業對於在這一區域拿地表現積極。自地政總署於2013年6月批出11幅啟德地皮以來,中資已經投得其中的7幅,總面積達約351萬平方呎(約32.6萬平方米),佔11幅地皮總面積的約63%。而該區的樓面呎價已經由2013年至2014年間的約4913港幣至6530港幣,翻倍至約1.02萬港幣至1.36萬港幣。

他們(指香港人)要習慣這事了。中國發展商在香港房市中佔據的分量將越來越重。

內地發展商時代地產主席岑釗雄針對中資進軍香港房市表示

中資發展商投得香港新地王

中資企業正在加緊進軍香港的住宅市場。金融和專業服務公司仲量聯行上月底發布《香港住宅銷售市場》報告指,由於內地發展商以及本港中小型發展商加入競爭,在去年一年裏,本地7大發展商——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恆基兆業地產、南豐集團、新世界發展、信和置業及會德豐地產合共只投得22%政府推出的住宅用地,而這一數字在2012年是45%。該機構更估計,2017至2019年間,由7大發展商開發的私人住宅落成量比例將由以往的逾80%跌至約50%。

與此相反,中資開發商氣勢如虹。據媒體統計,2016年,中資企業在港投得的住宅用地佔香港宅地總成交額的54%,首次佔到半數以上。而這種勢頭在今年繼續保持,2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發展商龍光地產和合景泰富共同投得鴨脷洲南道一塊住宅地皮,總價達168.56億港幣,成為香港新「地王」,較市場預估價高出近50%,這是全港第6幅百億地王,也是首次由中資刷新紀錄。

農地改住宅將成傳統地產商新出路?

香港房價一再冠絕全球,而內地企業的強勢競價有可能進一步推高樓市。據聯昌證券估計,在2019年前落成的住宅價格將會繼續有10%的增幅。而前發展局局長、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鴨脷洲出現新地王後,曾對現象感到擔憂,表示希望樓市可以盡量平穩,遏抑投資需求,直到供應能夠追上需求。

不過也有本港的中小型發展商認為這有利於改善本港地產市場長期被壟斷的局面。遠東發展董事總經理孔祥達就認為,市場上出現更多的參與者,會比由四大發展商壟斷更好,這會令香港房市變得更健康。

而傳統大地產商在繼續競投的同時,也必須尋找新的出路。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聯就表示,將積極通過將農地更改為住宅用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來源。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 Praveen Choudhary 也認為這種做法將為本港地產商獲得土地提供「新的可能性」。

中資發展商挑戰仍在,但勢頭難阻

儘管內地發展商在本港的土地競投方面鬥志昂揚,但地產項目的成功還需要品牌推廣、營銷等各種因素。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 Ryan Li 就指出,大部分的內地發展商都欠缺在一個成熟的地產市場打拼的經驗。另外,香港地產市場的成本回收期平均在30至36個月,是內地的3倍。合景泰富在拍得鴨脷洲地王後,摩根大通就以攤薄資產淨值為由下調了該公司的評級和目標價。

不過在內地地價於去年飆升72%、政府繼續遏制房價、香港低税率以及增加自身品牌效應等背景下,分析認為,多種因素將繼續驅動中資發展商投資香港房市。

6700 公頃
根據香港政府估算,農地大約佔本港土地面積約6.1%,即約6700公頃。

海航集團

海航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1月,產業包括航空、實業、金融、旅遊、物流和其他相關產業。 至2015年12月31日,總收入352.254億美元,利潤30.027億美元,總資產953.354億美元,股東權益 43.7億美元及旗下僱員175600人,名例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第353名。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信報澎湃新聞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蘋果日報明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