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風物

狼人殺:藏在我們身邊的「特工」

以謊言證明謊言、用假象掩蓋真相,內心風起雲湧、表面波瀾不驚,這一場「殺人博弈」,本就是為培訓特工而設計的「遊戲」。

撰文 萬仞雪

刊登於 2017-03-12

#Game ON

說謊是操控他人的慣用伎倆。

印第安納大學哲學系教授 Marcia Baron

狼人殺——以謊言為起點的博弈

1980年代末,《黑手黨殺人遊戲》(The Mafia Games)由俄國人 Dmitry Davidoff 創作於莫斯科大學心理學系實驗室。這款遊戲最初應用於1987年莫斯科大學夏令營的普通課堂中,用於模擬少數知情「殺手」(Mafia)與多數平民(citizen)的博弈。遊戲中玩家隨機獲取身份(殺手或平民),遊戲有夜間與白天兩個模式。

夜間,只有殺手可以睜眼,「殺死」一位平民;到了白天,所有玩家睜眼,通過發言辯論的方式票選一位最具「殺手」嫌疑的玩家,票數最高者出局。夜間、白天模式依次切換,直至所有「平民」被殺死(殺手勝利),或所有「殺手」被指認。

那年夏令營的課堂,學生們為爭論誰是「殺手」吵得不可開交。但他們並不知道,遊戲實為蘇聯秘密警察(KGB)的50萬間諜設計,目的是訓練他們在強大的壓力下富有邏輯地說謊——要知道掩蓋身份並滴水不漏地說謊是間諜存活的先決條件。

「狼人殺」之所以讓人上癮,是由於它能釋放人們潛意識裏的說謊慾望。

隨着玩家水平提高,遊戲也愈加複雜,好人陣營增加了平民之外的「神族角色」,比如能夠每晚查驗一名玩家身份的偵探(detective)、擁有解藥與毒藥的女巫(witch)、死後可以開槍帶走場上一名玩家的獵人(hunter)…

由此,「狼人」(即「殺手」)為了不暴露身份開始假扮平民或「神族」;「神族」為了儘可能存活與「狼人」對抗反而選擇隱瞞身份;平民有時會假扮「神族」混淆視聽。各方如此以謊言證明謊言、用假象掩蓋真相的勾心鬥角、相互猜忌的博弈。

狼人殺為何讓人「上癮」

究其根本原因,是它能釋放人們潛意識裏的說謊慾望。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哲學教授 Don Fallis 將謊言看作無處不在的現象,他認為儘管人們竭力否認,但潛藏心中的欺騙慾望是人的本能。在1988年牛津大學出版的《狡猾的智慧》一書中,研究者指出,欺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優勢技能,擅長欺騙他人的人通常擁有更大的腦體積和更高的智商。

然而柏拉圖(Plato)、奧古斯丁(Augustine)、康德(Kant)等哲學家則將謊言定義為違背道德的行為,特別是康德提出的「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將道德律(moral law)作為一種等同於自然律(natural law)的絕對準則,任何形式的欺騙行為都被看作是視他人為手段而非目的的、剝奪他人自決能力(autonomous ability)的不道德行為。

因此,說謊——無論是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還是赤裸的(bald-faced lies),在現實中常使人背上沉重的道德負擔。

殺人遊戲的出現放開了傳統的道德約束。進入「狼人殺」的世界,玩家可以開啟全新的謊言邏輯,「老司機」還能玩出各種花招,將普通玩家牽着鼻子走,害得不少人感歎「不敢和太會玩『狼人』的人做朋友」。

論一個高配狼人的自我修養

「微表情心理學」(micro-expression psychology) 是指通過捕捉個體及其細微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用詞及語音、臨時反應等特徵,巧妙識別個體情緒的心理學分析方法。多年前的熱播美劇《謊言終結者》(Lie to me)中,男主角就是通過鑒讀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來識別謊言並破案。

lie to me
美劇《謊言終結者》(Lie to me)海報

美國心理學家、暢銷書《識破謊言》的作者 Pamela Mayer 也在 TED 演講中證實「微表情心理學」的可靠性。這種識別謊言的方法在「狼人殺」中被稱為「顏殺」。然而,在高級玩家眼中,「顏殺」是菜鳥玩家的遊戲方式。

例如「你剛剛在描述中語音顫抖」、「你剛剛看牌時嘴角露出一絲狡黠的微笑」,這種判定方法通常會被認為是缺乏邏輯、沒話找話。而善於控制面部表情的「殺手」還可能利用「微表情」混淆視聽,使場上一切更加撲朔迷離。

因此,在狼人殺中要想贏得信任,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個動作都應有邏輯可循的,諸如「微表情」等推理邏輯最多只能成為「場外」分析因素。這要求玩家具有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也使「狼人殺」成為專業的益智競技遊戲。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心理學家 Robert Feldman 在1999年的兒童活躍程度調查中發現,在學校「會撒謊」的兒童往往更受歡迎,他們具有較高水平的邏輯推理能力、強大的心理素質、煽動及領導他人的能力。

等級一:「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美國作家、記者 Jeff Wise 根據其多年心理學研習為大家分析了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騙子(effective liar)。Wise 認為成為出色的騙子要具備的基礎條件就是強大的抗壓能力。

如果說謊時緊張、面部表情僵硬、肢體語言過多,這些行為會很容易被他人察覺,這是說謊者內心不夠自信的自然表現。

特別是當其他人已經對說謊者產生懷疑並提出質詢時,缺乏抗壓能力的說謊者容易自亂陣腳,輕易投降。

練就「內心風起雲湧、表面波瀾不驚」的一流演技是玩「好狼人」的首要條件,所謂「智商不夠、演技來湊」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有不少玩家拿到狼人牌時立刻臉紅氣躁、智商掉線、說話支吾,邏輯全無,可謂是倒在起跑線上。

等級二:完成角色置換

光靠「演技」而沒有頭腦的玩家是不可能幫助「狼人」贏得比賽的。

要知道,一個出色的說謊者必定是一個出色的傾聽者和表達者,他能夠敏鋭地通過他人的表達揣摩他人的心理,並運用同理心(empathy)將自己與「好人」角色進行置換,將自己假想為無辜者,以無辜者的心態完整表達自己,迅速獲得好人信任。

正如作家 Carolyn Saarni 在《日常生活中的謊言與欺騙》一書中所說,「了解他人所想,關注他人的興趣與行動,能夠成功掩蓋你的陰謀」。在「狼人殺」遊戲中,出色的「狼人」必須時刻將自己幻想為好人,不斷揣摩好人心理,並且大膽「捉狼」,才能成功掩藏自己。

等級三:能夠完成邏輯自洽

如果你說謊時面不改色心不跳,還很會裝無辜地傾聽和表達,那謊言可信度基本超出80%,如果你還能擁有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那你將成為一個可怕的思維操控者。

理性行動邏輯的來源之一——實際推理的知識原則(knowledge norm of practical reasoning),將知識看做是可由實際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獲得的。

這裏,「知識」即被我們採納的「基礎事實」(physical truth),我們的後續行為都建立在基礎事實之上。實際推理的知識原則認為人們的理性行動邏輯是建立在「所知」而不是「所信」之上,這裏的「所知」指的就是基礎事實。

例如,你週五來到銀行,看到排着長隊,為了避免長時間等待,你決定星期六一早再來,而這一行為是在你確認「知道」銀行星期六開門的情況後做出的,而不是你「相信」銀行星期六開門。

因此,「銀行星期六開門」在這裏作為基礎事實存在。但,萬一,「銀行星期六開門」這一基礎事實本身就是假的呢?

如果這個被你確信為「所知」的事實是假的,那麼你所做出的「星期六再去排隊」這一在你看來的「理性行為」實際上就是個受謊言操縱的行為。

因此,欺騙者所要做的就是為欺騙對象建構起虛假的「基礎認知」,一旦虛假的基礎事實被採納,那麼謊言的操控便易如反掌。

「狼人殺」中一個經典的「狼自刀騙解藥」戰術(狼人自殺)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此類操縱術:遊戲中「狼人」獲勝的條件是殺死全部好人,因此普通玩家對於遊戲的基礎認知是「狼人」一定會殺死好人。因而狼人「自殺」則是利用這一基礎認知通過自己的死亡來證實自己的好人身份,這一行為本身則是通過對基礎認知的顛覆完成的。

最後,作為一個「狼人殺」中毒患者,筆者友情提示:

比起狼人殺,真實生活世界或許更糟——處處是「狼人」,且沒有「偵探」。在充斥謊言的世界中,「狼人殺」教會我們的,不應該是滴水不漏的編造謊言,也或許不是一針見血的識別謊言,而是去體察每一個謊言背後的動機,以更加獨立、批判、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Don Fallis.(2011). What liars can tell us about the knowledge norm of practical reasoning The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49(4):347-367.

Don Fallis.(2014). Are bald-faced lies deceptive after all? Jone Wiley Sons Ltd,Ratio(new series) XXVIII: 81-96.

Jeff Wise. (2010). Top ten secrets of effective liars: how to lie and get away withit. Psychology Today.

Pamela Mayer. (2011).How to spot a liar. http://www.ted.com/talks.

Mark Braverman etal. (2008). Mafia: A theoretical study of players and coalitions in a parti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 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 18(3):825-846.

原稿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端傳媒經授權後轉載、編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