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香港特首選舉提名期結束,特首寶座確定由曾俊華、胡國興和林鄭月娥三人爭奪。
其中,曾俊華和胡國興,分別有165張及180張提名獲確認,其中大部分來自泛民主派選委。相反,林鄭月娥取得的580張提名,全數來自建制派選委,與當選的601票門檻只差21票。
社會期望新任特首上場,可以在政治和民生綱領上,為香港帶來新氣象。然而,未能取得足夠提名票入閘的葉劉淑儀指,她與梁振英同場出席一個婚宴時,梁振英表示,下屆政府將會是「梁振英2.0」,五年後還會有「梁振英3.0」、「梁振英4.0」。
實情是怎樣的?端傳媒分析了三名候選人政綱,並與梁振英2012年的競選政綱比較,發現林鄭月娥與曾俊華,在土地房屋和長者福利議題的方向,與梁振英其實大同小異。
對於這說法,曾俊華接受端傳媒專訪時就說:「全世界政綱都是這樣,你回看董先生(董建華)的年代,也有很多相似。」
他們與梁振英有分別嗎?
回歸以來,土地房屋問題一直困擾香港。梁振英在2012年參選時,主打的恰恰是土地房屋政策,一度為他贏來民望、掌聲。
當時,不少人殷切期待他的「港人港地」政策,規定在這類地皮上建成的私人住宅單位,只可售予香港居民。然而,梁振英上任後,只在2013年啟德發展區推出兩幅「港人港地」,之後再沒有推行,政策無疾而終。
五年後,今屆特首候選人在協助港人置業上,又有什麽建議呢?
林鄭月娥接受端傳媒訪問時承認,現時樓價極高,「以往覺得月入五、六萬,已經可以買樓,但今日不行了」。因此,她在政綱中提出,在居屋之上新增一類資助房屋,「構建中產家庭可以負擔的『港人首置上車盤』,重燃置業希望」。這在政策目標和對象上,均與「港人港地」方向類同。
胡國興的政綱也有類似政策,稱為「港人首次置業」用途住宅地,建議在地契上標明只限首次置業港人購買,轉手也有同樣限制。
也就是說,相隔五年,他們三人在解決中產置業的問題上,思維同出一徹。
至於要在短期內覓地,梁振英、林鄭月娥和曾俊華,則同樣相中「政府社區用地」。
梁振英在2012年提出,要加快變更閒置政府用地的用途,例如重建舊政府辦公大樓、前政府宿舍、空置校舍,及利用長久空置的政府社區用地。
來到2017年,林鄭月娥的短期覓地措施,目標同樣是「政府用地」。唯一與梁振英不同的是,她進而提出:「探討『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整合設施及土地,釋放部分土地興建社區設施」。
同樣以「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作為短期土地來源的曾俊華,則建議將這類地皮的規劃用途,「改為混合用途,包括住宅或其他發展用途」。
梁振英在參選出席論壇時,曾經提到要「認認真真」地做全民退休保障,又指政策「很值得做」。不過,他在政綱中「白紙黑紙」寫下的,其實只提到增設有資產審查的「特惠生果金」,即現時的長者生活津貼。
在梁振英任內,領軍探討全民退休保障的林鄭月娥,批評「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保不可行。她在其參選政綱,也沒有再著墨全民退保,只提到要「盡快落實有關『長者生活津貼』的改善措施」。
曾俊華則直接強調長者生活及福利保障制度,需要有資產審查,「資產總額低於某一水平的長者,可獲得保障金,應付基本生活開支」,但建議簡化及結合各種計劃,以降低行政費。
被問到與梁振英的施政方針,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曾俊華認同回歸以來,多任特首政策都有相似的地方,問題不在政策方向,而在於能否實行:「大家都知道社會需要什麽,我們現在說的,是要坐在一起才可以商討。如果每次到立法會都拉布完場,如何去處理?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問題,大家都知道應該這樣做,但為何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無法坐在一起。」
那麽,大家都是「梁振英2.0」嗎?林鄭月娥說:「我還是那句吧,現屆政府做得相對好的、市民歡迎的政策,下屆政府應該繼續推行,具體來說就是房屋、土地、扶貧、安老、助弱、環保、地方行政等等。但延續一些良好政策,以回應市民訴求,不等於延續一個人的風格或路線。」
「施政是一件事,管治是另外一件事,管治很講求你個人的的領導能力、個人魅力、個人風格、待人處事,怎樣向市民解釋一件事怎樣做。在這一方面,尤其是我提出的管治新風格,我跟梁特首有好大的分別。」林鄭月娥補充道。
政治議題上他們能貫徹始終嗎?
近年香港政治紛爭不斷,造成社會撕裂,曾俊華認為「未能坐在一起」,正是問題源頭。那麽,三名候選人計畫如何處理政改問題?
曾俊華在1月19日宣布參選時,表明人大就政改方法頒布的「831」框架,「不是我們的立場,是在內地帶進來的」。不過,一天之後,曾俊華就在電台節目上,說重啟政改應以「831」決定為基礎。
此話一出,立刻惹來部分民主派選委反彈,表明若堅持「831」框架,將很難提名曾俊華。到了2月6日,曾俊華公布政綱時,他說會就着重啟政改,如實向中央反映香港各界意見,也沒有把「831」寫進政綱。可是,他又在記者會重申,「831」框架不能任意更改。
說法一改再改,雖然最終為曾俊華爭得民主派選委的提名票,保送他入閘,惟引來外界批評,包括有報導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不點名斥責他政綱前後矛盾。
為此,曾俊華向端傳媒解釋說:「以前我不同時期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這(『831』)是我們法律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夠迴避。我們要做出任何修改,都要在內地推行。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內地有關的人,準確了解香港市民的看法,我相信這些事情可以靈活處理,作出大家都認同的修改。」
「重啟政改爭議當然會大,政治氛圍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一個和諧氛圍,推動政改會容易很多。」曾俊華說。
另一個爭議極大的政治議題,是《基本法》23條立法。現時三名候選人都認同,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分別只在於如何立法。
曾俊華在政綱中,提到要以「白紙草案」諮詢公眾,並會同步處理政改。部分民主派選委不滿他的決定,比如由泛民選委組成的「民主300+」發言人郭榮鏗當時回應道,曾俊華在23條的立場「與一般建制派無分別」,民主派選委提名他將「增添一個好大的疑慮」。
事隔六日,在一片民主派選委的質疑聲中,曾俊華在2月12日提出了新說法:「23條我沒有信心在2020年前做到,因為過程比較複雜。」因此,他提出先處理政改,再推23條立法,被指是向民主派讓步。
胡國興在23條上,也曾更新政綱。他去年12月14日首次公布政綱時,強調政改未有共識前,不會就23條立法;到2月5日,他進一步提出要同時為《基本法》22條立法,在保障「一國」的同時,亦要確保「兩制」。
相比胡國興和曾俊華,林鄭月娥在兩大政治議題上的立場雖然沒有改變,惟一直欠奉具體內容、方向。
林鄭月娥承認,經歷了政改20個月的爭拗及79天佔領行動,社會一般認為政治議題令社會分化或撕裂更嚴重,但在她看來卻未必:「當一個地方的經濟好、有增長,但原來繁榮是不能夠共享的,或者生活也沒有改善,那種不滿的情緒亦會助長,當有政治或社會事件爆發,那些不滿、怨氣就會出來。」
「所以我提出,若我有機會成為行政長官,會在任內盡努力創造一個氣氛與條件。」
現界政府過去努力工作,致力改善民生。其實直正令香港撕裂的人是曾俊華,沒有做好財政分配,只會儲錢,不肯還富於民。無論中小企、中產、弱勢社群㫮缺乏支持。施政報告推出改善民生措施,財政預算案便減少福利(如差銄寬減),令市民百上加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結果將社會撕裂的黑鑊瀉給老板。
校對請給力
后面基本法写成基木法了。
感謝讀者指正,錯誤已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