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小販緊抱腦袋,手指黏膩地沾滿鮮血。痛楚以緩慢的波浪漫過頭顱。」
「查緝員開槍,群眾潰散逃逸,裂成百個碎片。」
2016年台裔美籍作家楊小娜的小說《綠島》,在字裏行間召喚「二二八」的記憶。在今天的台灣談「二二八」,一切看似都自然而然;但27年前,台灣導演侯孝賢發表電影作品《悲情城市》時,僅僅在劇情的推進裏對「二二八」一掃而過,就在藝文、政治圈引發話題,熱議不休。
「香菸小販緊抱腦袋,手指黏膩地沾滿鮮血。痛楚以緩慢的波浪漫過頭顱。」
「查緝員開槍,群眾潰散逃逸,裂成百個碎片。」
2016年台裔美籍作家楊小娜的小說《綠島》,在字裏行間召喚「二二八」的記憶。在今天的台灣談「二二八」,一切看似都自然而然;但27年前,台灣導演侯孝賢發表電影作品《悲情城市》時,僅僅在劇情的推進裏對「二二八」一掃而過,就在藝文、政治圈引發話題,熱議不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