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自去年起結束長達36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全面二孩」(即所有夫妻都可合法生育兩個孩子)以來,這一旨在提高生育率、緩解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舉措並未取得當局預想中的效果。中國日報英文版2月28日報導稱,中國政府正在研究鼓勵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的財政措施。
該報導指出,許多家庭基於經濟壓力等考量,並不願意過多生育。文章還引述中國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稱,在近日的社會福利會議上已探討生育激勵措施的可行性,包括採取獎勵及補貼等手段。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也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計劃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湖南省統計局報告就呼籲,政府應該考慮提供二孩生育者補助,增加陪產假和產假以及孩子生病的照顧假。
除了獎勵外,各地的「催生」措施還包括推行計劃生育時期的「傳統」手段。去年9月,湖北宜昌市衞計委網站發出一封題為《關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致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宣傳生育一個孩子的「風險」和生育兩個孩子的「好處」,呼籲「年輕的同志要從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要「負責任、有計劃地生育第二個子女」。1980年,中共中央也曾面向全國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發出公開信,宣導「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
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
1979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應對人口增長問題。在人口學家多年來不斷對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齡化發出警告後,中國當局於2015年末決定放棄獨生子女政策,轉而提倡夫婦生育兩個孩子。2016年,中國大陸新生兒升至178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130萬,也是20年來出生率最高的一年。
但這一增長並不均衡,據金融時報報導,廣西、甘肅等地2016年粗出生率較前一年甚至略有下降。在經濟較為落後的一些西部省份,原本就不受獨生子女政策限制的少數民族人口佔有不少比例,這些群體也逐漸開始生較少的孩子。(編者註:粗出生率可理解為每年每1000人中有多少新生兒)
此外,部分省份的出生率增幅遠小於官方預期,比如江西省的出生率從2015年的13.2‰僅增加到2016年的13.4‰,陝西省從10.1‰上升為10.6‰。金融時報分析指,育齡婦女總數已經下降,意味着放寬生育政策的潛在影響有限。
輿論普遍認為,生育率低於預期的最重要原因是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特別是在城市。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近日播出專題片,走訪北京、上海等地的二孩家庭,計算生育二孩的經濟成本。
片中一位在北京從事美容養生業的中年婦女,與醫生丈夫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他們計算了產前檢查、營養品、剖腹產、請月嫂、奶粉、尿不濕、兒童玩具及衣服、高額保險等費用,表示孩子在3歲前每年需要花費約36萬元人民幣;而3歲以後的幼兒園、育兒嫂、兒童用品、保健備用藥、遊樂場所、保險費等費用,估計每年花銷也在37萬元左右。
如此算下來,從懷孕到孩子7歲上小學,這對夫婦預計需要付出的費用大約是260萬元,而且這是在住房、車輛都已提前解決的情況下。
聲音
如今『一胎化』不再,但計劃如故,這樣的意識形態與計劃作為未來將伊於胡底(意為不堪設想),香港作家陳冠中在小説《盛世》中做出了驚人的揣想,當局終於採取最後手段,在人民的飲水中加入一種讓人快樂的藥品,於是所有人都忘卻了悲傷,跳過了某些時日的記憶,都傻乎乎地快樂了起來。
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其出生時距之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