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河套科技園

李勁華:深港合辦科技園,深圳得益,香港又如何?

事實上,深圳能幫助香港科技產業的地方甚少,所以兩地支持河套科技園的人,無論如何攪盡腦汁,都只停留流於口號式的「共贏」概念。

刊登於 2017-01-19

#河套科技園#香港#深圳

編按: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早前簽署備忘錄,決定在兩地邊境落馬洲河套區合作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共同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不過,兩地是否真的能夠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如果可以的話,具體又如何做呢?《端傳媒》邀請了兩位創科產業關注者,分別從香港和深圳的角度,探討一下兩地合作的意義。

此篇作者李勁華,是香港科創公司創辦人,也是浸會大學客席講師。另一篇請見《金心異:深港合辦科技園,能否助香港解決產業困境?》。

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香港與深圳政府早前簽署備忘錄,落實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引起社會廣泛迴響。我由2011起年開始於馬料水科學園區上班,至今踏入七年,這幾年間見證着香港創新科技業界的變遷,亦置身科技創業熱潮的中心,因此對於河套區的發展有一些感想。

香港科技園,轄下除了馬料水的科學園區,其實還包括位於九龍塘的創新中心,以及大埔、將軍澳、元朗三個工業邨。一般大眾所認知的「科學園」,是指馬料水22公頃的科學園區,2016年有580間科技企業在此營運,當中包括231間由科學園培育資助的創科公司。現時科學園的使用率達九成以上,的確有需要提供更多土地促進本地創科公司發展。

政府最近的有關公布,都將「土地面積為整個科學園的四倍」作為賣點,其計算方法,是比較白石角科學園的22公頃和河套區的約88公頃土地面積。但根據規劃署2015年2月刊登的技術報告,其中建議發展藍圖的最後定稿列明,「高新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產業用途」的用地面積只有 8.6公頃,大約是馬料水科學園的39%,其他用地主要供大學發展高等教育。現在規劃署推翻了多年的公眾諮詢結果、研究報告及發展藍圖,以所謂靈活分配推倒從來,實際上究竟如可分配,完全無跡可尋。那麼原定佔最多用地的「高等教育樞紐」,現在何去何從?

馬料水科學園第四期被放棄發展

不能否認,全世界和硬件有關或勞工密集的科技產業,或多或少都需要依賴中國大陸的工廠及技工。所以鄰近中國大陸,確實是香港的地理優勢。但鄰近的定義,卻未必一定「越近越好」,以馬料水科學園為例,其位置既能輕鬆快捷地到達香港各個商業區,亦可直達羅湖和落馬洲,本來就是一個融合中港科研人材的理想地點,亦方便需要經常往返大陸的香港企業。

然而,政府無視大量反對聲音,於2014年將原本用作興建科學園第四期的白石角8公頃用地,申請改劃為住宅用地,用以興建中密度住宅,間接令科學園使用率達至飽和。既然政府有心發展本地創新科技,為什麼要捨近取遠,放棄發展科學園第四期,而選擇於在河套區興建另一個科學園?

憑常理推斷,只能用以下理由解釋:第一,將白石角的土地批予發展商興建中密度豪宅,能為庫房帶來收入;第二,河套區比馬料水科學園更接近深圳,能夠進一步促進兩地合作。

第一點毋用多說,犧牲科學園的長遠發展而獲得短期回報,無疑是殺雞取卵。日後在原科學園第四期土地上建成的豪宅,與科學園的地標「金蛋」(高錕會議中心)並立於白石角海濱,畫面應該會相當諷刺。

兩地如何合作發展,虛無飄渺

第二點,從好的方面看,河套區與深圳不過一河之隔,地理上能為國內居民帶來方便,若日後提供簡便的出入境手續,將能吸引國內企業來港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至於是否能夠方便港人,我則有所保留,因為從市區到達深圳河邊,其實已經和平日到訪深圳相差不遠,帶來的方便未必如所想的大。

有說河套區能促進中港合作,但現時政府在有關河套區發展的報告及新聞發布,我們只能看到一些虛無飄渺的模糊概念,例如「在創科事業上互利共贏」、「為兩地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等等,但到底實際上如何「發展」、怎樣「合作」,暫時均沒有詳細資料。唯一已知的具體政策,就是為「雙方認可的深方人員」提供出入境便利措施。

現在深圳確認河套區的業權屬於香港,河套區基建亦順理成章由香港政府出資。因河套區將會由港深兩地共同發展,所以可以預期有深圳企業參與當中的發展項目。在「共同開發、共享成果」的原則下,日後深圳亦能分享「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所帶來的利益。若果一個合作項目的目標是雙方共贏,深圳方面在發展河套區所得到的好處實在非常明顯,但香港在這個合作中得到的回報,是否大於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和其他相關的付出?

科技園助港企打入中國市場?

互聯網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地域的界限,發展創新科技並不一定需要被規限在某一個地區。香港一直趨之若鶩的矽谷,是一整個創新企業生態系統,當中包括政府政策、大學培訓、風險投資、創業文化等等,經過長年累月發展而成,並不是靠土地供應就能夠複製成功。

或者有人會認為,以河套區為起點,加強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制度健全、資訊流通、思想開放,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較全面的國際視野,容易與全世界各地接軌。香港人與大部分西方國家合作,並不需要刻意參加「美國國情班」或「英國國情班」,也熟悉西方文化與價值觀。但中國大陸的國情,卻並非一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能夠掌握,香港企業在國內堅持規範化而拒絕走灰色地帶,往往會「水土不服」,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後,似乎亦不會有所改變。

事實上,深圳能幫助香港科技產業的地方甚少,所以港深兩地支持發展河套科技園的人士,無論如何攪盡腦汁,都只停留流於口號式的「共贏」概念。但要數香港如何能夠幫助深圳,卻是非常明顯。

香港對深圳的重要性何在?

首先,與香港比較,深圳在國際上的形象,仍落後於香港,所以不少深圳及國內企業,都會用盡辦法與香港聯繫,期望以「香港公司」的身份,建立專業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其次,深圳人普遍而言較香港人缺乏國際視野,所以無論是招聘香港人才,還是借河套區為窗口,助深圳人入讀香港大專院校,都對深圳有極大幫助。最後,香港是一個制度健全的法治社會,成為「香港企業」,可以加強消費者信心,亦有利減低因政治或經濟環境所帶來的風險。

但反過來說,香港地理環境所限,早已沒有發展工業的條件。所謂「再工業化」,也只是流於口號式的概念。就算深圳企業來港設廠,亦沒足夠和合適的土地和足夠的工人可以提供,在薪酬和技術上更沒有優勢。同樣地,假設香港想幫助深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要深圳給予香港一系列的優待,深圳也難以想到出任何理由接受建議,因為事實擺在眼前,深圳根本未有合適的人才和配套,也沒有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

「促進中西交流」對香港更重要

這十年間由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掀起的科技浪潮,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亦孕育出無數偉大及有創意的新企業。一個好用的手機程式,沒人會計較究竟是由哪個地方的公司開發,而開發者亦無法預計用戶會來自世界哪一角落。當全人類都經智能手機連結起來,世界已經不分香港、台灣、中國、歐洲、美國。只要有一部能上網電腦,全個世界都是市場。

香港既然以「超級聯繫人」自居,除了能為中國企業提供優越的營商環境,使其進一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可之外,亦不能忘記要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科技企業來港投資。對於香港,「促進中西交流」的使命,遠比「促進中港融合」更重要,目光更遠大。所以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不應該只惠及國內企業,亦需積極研究如何引進外資,成為連結中西方兩套不同文化、制度和價值觀的樞紐,發揮香港獨特環境的最大價值。

(李勁華,智能手機軟件開發商Innopage創辦人、選舉委員會(資訊科技界)委員、浸會大學客席講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