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郭力昕:約翰.伯格,一個說故事的人

約翰.伯格念茲在茲的,是鼓舞身處困頓中的人們,「在這個沒有盡頭的無光所在,求存與抵抗,分享着同一支燭光。」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辭世當天,英國《衛報》的網路新聞裏,轉載了幾則文化界友人悼念的Twitter文字。我特別喜歡英國Complicité劇團創辦人Simon McBurney的一段話:「傾聽者,影像鑽研者,詩人,畫家,觀看者。我的導師。哲學家。朋友。約翰.伯格今晨離開了我們。而今,你已無所不在。」(Listener, grinder of lenses, poet, painter, seer. My Guide. Philosopher. Friend. John Berger left us this morning. Now you are everywhere.)

伯格與他的影響力確實無所不在。他辭世隔天,我在一門必修課「傳播敘事」上,隨手詢問在座兩百多位政大傳播學院大二學生,是否知道伯格過世的消息。有些出乎意料地,近三分之二的同學舉手表示知悉。這在缺乏國際視線、「無知指數」全球第一的台灣社會(不能跟排前兩名的印度與中國並論:印度許多人還在試圖掙脫貧窮與文盲狀態,中國人民則被封鎖在國家機器構築的資訊監獄裏;而台灣基本上可都早已沒有這些問題了),以及對這些幾乎無人聽過或看過例如Ken Loach甚至Michael Moore的名字與電影的傳院學生來說,它的確讓我感到些許意外。

在這門課裏,伯格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是我每年指定閱讀材料之一,或許這對學生們注意到伯格辭世的新聞產生了點作用。過去以來,時有學生在回饋閱讀心得時,被伯格書中許多犀利又慧黠的文字與論點吸引,得到啟發。例如,有人喜歡伯格分析當代商品廣告影像,如何製造人們「讓別人羨慕」的焦慮以催促消費時,會這麼描述:「廣告先是偷走了她[消費者]對自己的喜愛──現在的自己──然後再以產品的價格賣還給她。」這樣的文字與觀點,30多年前在自己唸研究所時曾深受啟迪;成為教師後,我將這些批判觀點並不過時的伯格的書寫介紹給年輕世代。他們之中,估計有人會繼續推薦給他們的下一代。伯格與他的思想和文字,就這樣的得以「無所不在」、綿延不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