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2017奧斯卡

《La La Land》:佇在現實的殘忍,用歌舞奏一首療癒之曲

歌舞片的精緻畫面使出專屬電影的魔法,讓觀眾在影音中得到圓夢的慰藉。

刊登於 2016-12-29

#奧斯卡#2017奧斯卡

《La La Land》劇照。
《La La Land》劇照。

《La La Land》(港譯《星聲夢裏人》,台譯《樂來越愛你》)自從八月底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並為 Emma Stone 贏得最佳女主角獎後,一直傳出好評,獲獎連連,得到七項金球獎提名,也預計會是奧斯卡大熱之選。導演 Damien Chazelle 前作《鼓動真我》(Whiplash,台譯《進擊的鼓手》)備受注目,他在2009年初次執導,以低成本拍攝的《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裏面已有歌舞片與爵士樂元素,並且已是由 Justin Hurwitz 負責音樂部分。

《La La Land》可說是《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的華麗升級版,由獨立製作變成荷里活大片,由非職業演員變成明星主演,由十六米厘黑白攝影變成斑斕彩色 CinemaScope 闊銀幕,背景由波士頓變成洛杉磯(而洛杉磯的其中一個外號正是 La La Land),故事亦變成男樂手與女演員的追夢過程,無疑是野心更大的製作。開場的公路歌舞,一鏡到底,由洛杉磯的芸芸眾生,帶出男女主角初次相遇,出色的場面調度已先聲奪人,嘆為觀止,也開宗明義告訴觀眾,這是一部要向歌舞片致敬的電影。

《La La Land》

導演:Damien Chazelle
上映時間:2017年1月(香港)
發行:Panorama & Golden Scene

向經典歌舞電影致敬

第一個公路鏡頭,人們紛紛下車起舞,彷彿已在呼應積葵丹美(Jacques Demy) 《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的開頭。最後一幕的錯過與遺憾,也令人想起積葵丹美《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或譯《雪堡雨傘》)的淒美結局。當女主角 Mia 跟男主角 Seb 介紹片場,指着某個窗戶說那裏曾經拍過《北非諜影》(Casablanca),眼尖的觀眾大概還會發現窗子下面就有「Parapluies」(雨傘的法文)一字。

而 Damien Chazelle 致敬的歌舞片,除了積葵丹美,當然還有大批荷里活歌舞片黃金年代的經典作,包括《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雲冕霓裳》(Top Hat)、《龍鳳香車》(The Band Wagon)等等。尾聲那場歌舞根本是從《花都艷舞》(An American in Paris)取經。Griffith Observatory 天文館內騰空飛舞一幕,亦有活地阿倫(Woody Allen)與高蒂韓(Goldie Hawn)在《為你唱情歌》(Everyone Says I Love You)河畔共舞的影子。

約會電影是《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Mia 提議去 Griffith Observatory 天文館,不只因為可以在館內看星(呼應主題曲〈City of Stars〉),更因為那是《阿飛正傳》的重要場景(Mia剛好看到的那一場)。

不只是歌舞片,Damien Chazelle 還在跟其他經典電影交心。一開始汽車堵在路上的鏡頭,影迷大概已聯想到高達(Jean-Luc Godard)的《周末》(Weekend),甚至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八部半》(8½)。戲中對白兩次提到《北非諜影》, Mia 的睡房牆紙就是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的臉,房子還貼滿老電影海報。約會電影是《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Mia 提議去 Griffith Observatory 天文館,不只因為可以在館內看星(呼應主題曲〈City of Stars〉),更因為那是《阿飛正傳》的重要場景(Mia剛好看到的那一場)。尾聲的歌舞,還出現了《紅氣球》(Le Ballon Rouge)的男孩身影、《柳媚花嬌》的水手、《甜姐兒》(Funny Face)凱旋門前的七彩氣球。

《La La Land》劇照。
《La La Land》劇照。

歌舞的精緻畫面可彌補遺憾

《La La Land》跟活地阿倫的《Café Society》(港譯《情迷聲色時光》,台譯《咖啡‧愛情》)可說異曲同工,既談愛情與夢想的起落,也情迷爵士樂,《La La Land》還特地到西岸馳名的爵士樂酒吧 Lighthouse Cafe 取景。不過已有評論指出影片着重的是懷舊,而非真正探討爵士樂(以至當中的黑人文化)。也有人嫌男女主角並非歌舞了得(畢竟無法跟 Gene Kelly、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Judy Garland 相比了),不過飾演 Seb 的 Ryan Gosling 苦練三個月毋須替身就在鏡頭前一氣呵成彈出戲中的音樂,已很不錯了。而 George Michael 的梗, 如今看來也多了致敬的意味了。

畢竟這不是寫實電影,Damien Chazelle 最擅長的,還是經營畫面、拿捏節奏,以及製造戲劇高潮,巧妙利用視角轉換(分別交代男女主角在 Lipton 餐廳相遇前各自的遭遇)、情緒的強烈對比(例如以狂歡派對來對比 Mia 的失意),掀動着觀眾情緒,並於最後使出電影的魔法,以動人尾聲,把本來老掉了牙的故事,化俗套為神奇。

前幾年模仿默片的《The Artist》(港譯《星光夢裏人》,台譯《大藝術家》)已借鑑了《星海浮沉錄》的情節(女主角從寂寂無名到成為巨星,情人卻跌到谷底),《La La Land》可說是另一次變奏,以四季比喻感情的不同階段,由惺惺相惜到各奔前程,講事業與愛情的衝突,也講到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影片未有把這個主題放在當下美國的社會環境去檢視,倒是把時代背景抽空,集中談個人的妥協與堅持、愛情與理想不可兼得的矛盾。

然而畢竟這不是寫實電影,Damien Chazelle 最擅長的,還是經營畫面、拿捏節奏,以及製造戲劇高潮,巧妙利用視角轉換(分別交代男女主角在 Lipton 餐廳相遇前各自的遭遇)、情緒的強烈對比(例如以狂歡派對來對比 Mia 的失意),掀動着觀眾情緒,並於最後使出電影的魔法,以動人尾聲,把本來老掉了牙的故事,化俗套為神奇。乍看是《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台譯《雙面情人》)的「如果命運能選擇」,其實為時已晚,就以幻想彌補遺憾,以舞蹈代替言語,凸顯造物弄人之餘,也釋放了歌舞片類型的療癒力量,在音樂裏圓夢,發揮此類型叫人着迷的魅力。


(注: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為「《La La Land》:釋放歌舞片類型的療癒力量 」)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