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特朗普來了

黎蝸藤:台美熱線,特朗普給中國的下馬威

特朗普執政初期增強對台關係,已成基本定局。但對特朗普來說,台灣仍然不過是對付中國的籌碼。

刊登於 2016-12-03

#特朗普來了#特朗普#美國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

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五下午6點左右(亞洲時間週六凌晨),特朗普過渡團隊突然放出消息,特朗普已經和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這個消息一出,頓時成為各大媒體的重大“Breaking News”。畢竟,這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總統當選人或總統,第一次與台灣總統通電話。即便沒有立即的進一步行動,其象徵意義也是極為巨大。

特朗普當選後忙於挑選內閣團隊和準備「勝利之旅」,還沒時間真正認真處理東亞問題。但有幾個動作已經足夠引人注目。他最早與韓國總統朴槿惠通電話,承諾會繼續保護韓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親自跑到特朗普大廈,成為第一個和特朗普見面的外國元首。和奧巴馬關係緊張的杜特地,被特朗普邀請在就職典禮後到白宮做客。現在,又輪到和蔡英文通電話。美國在東亞的幾個盟友,都得到「特殊待遇」。

相反,特朗普和中國主席習近平的接觸充滿波折。11月11日,特朗普在專訪中公開說,世界很多領導人都打電話給他,只有習近平除外。直到特朗普當選6天之後,習近平才和特朗普通上電話。特朗普還特意向媒體發放消息:而這次電話是習近平「主動」打給特朗普的。在這一兩年,中國報導習近平與外國元首見面和通話時,都喜歡加上「應約」二字,顯示外國有求於中國。這次特朗普可謂回敬了中國一手,以致中國的相關報導罕有地不提誰撥電話。這一切都說明,特朗普還沒有上任,就在給中國下馬威。

對特朗普的兩個迷思

許多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對特朗普有兩個認識:第一是認為特朗普是「孤立主義」,不愛管美國之外的事;第二是認為特朗普是「商人本色」,不會糾纏於意識形態的事,只要是「錢的問題」,就什麼都好商量。但這兩個看法都值得商榷:

第一點,特朗普不是「孤立主義者」。他不是像桑德斯那樣,希望把花在軍事上的錢拿回美國,投入社會福利。相反地,他曾多次抱怨美國軍隊被歐巴馬「掏空」(depleted),指責美國國防不堪,誓言要大力加強國防。他非常強調國際參與,強調在世界範圍內維護美國利益。只不過他認為美國「免費」提供安全服務太吃虧,要求盟友需「給錢」,美國才「幹活」;他也認為美國在外花了這麼多錢,什麼東西都拿不回來,非常不划算——比如曾質疑美國打伊拉克,為什麼不拿回伊拉克的石油。

因此特朗普的政策是一種「僱傭軍」思想。他不重視價值觀,也不排除以「不履行國際義務和條約」作為談判籌碼,他以完全實用主義的「商人」眼光看世界,也以武力為後盾,通過「談判」掃清不符合美國利益的障礙。他這才是他真正的「美國至上」思維的核心。

第二點,中美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中國首先有特朗普最在意的,對美國三千多億的貿易順差,又是把美國製造業「掏空」的全球化經濟的最大得益者。進一步在從地緣政治來說,美國認為中國崛起是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有全面挑戰美國實力和欲望。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和貿易大國;GDP很快能追上美國;軍事實力快速增長,正在建立起直追美國的海軍,擁有能攻擊美國的導彈;「一帶一路」計劃被視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對比俄羅斯和伊斯蘭,中國才是美國頭號挑戰者。這是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所無法容忍的。這並非單純可以用錢解決。況且,即便僅限於貿易問題,由於貿易已經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也難以只用「在商言商」的框架解決。

另類外交下,對華強硬的政策基調

其實,在特朗普當選之後不久,就已經放出風聲,希望以「不干涉中國內政」、不謀求「推翻中國政府」,作為中國尊重東亞「現狀」的交換條件。這個叫價,對現在的中國來說只會被嗤之以鼻。中國反而把特朗普否決TPP,視為取代美國主導東亞的大好時機。

特朗普的外交思維,在當代標準看來相當「另類」;他可能不重視二戰之後建立起來的國際體系與國際交往準則,把外交思維回到19世紀。這種思維,讓他會拿起能用得著的工具,去達成他的目的。特朗普無疑對人權、宗教自由等價值觀問題不太感興趣,但這不妨礙他會利用這些工具,給中國製造麻煩。而且,他還可能進一步把長久以來,公認和中國打交道的禁忌問題,堂而皇之地搬出來當做工具。中國最敏感的台獨、疆獨、藏獨甚至港獨問題,都可能因此成為特朗普對付中國的武器。

特朗普身邊核心的國安團隊人物,有直接對華經驗的不多,缺乏「親中派」是一個顯著的特色。今年7月共和黨大會上通過的,由特朗普支持者主筆的共和黨行動綱領,在國際關係部分反映的,就是這種對中國強硬的態度。其中對中國的部分,大概是愛達荷眾議員葉望輝(Steve Yates);他曾在台灣居住,與獨派來往甚密。

在外交問題上,該報告重申對台六項保證,讚揚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建設性」立場;支持對台售武,並強調支持柴油潛艇的技術輸出;譴責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對美國盟友的「欺淩」;並且「與防禦需求遠遠不成比例」(far out of proportion to defensive purposes)地擴充海軍。

在經貿問題上,其指責中國操控貨幣、不公平貿易、盜竊商業機密。甚至在中國內政問題上,也指責中國「文革復活」、二胎政策(意思是儘管即便放寬了還是強制性計劃生育),收買海外輿論等等。這已經奠定了對華政策的基調。

初期對台親善姿態,並不意外

其他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也有「親台」的事跡:比如金格里奇(Newt Gingrich)在1997年擔任國會議長時就誓言,如果中國攻台就會軍事保衛台灣。朱利亞尼(Rudy Giuliani)在2001年曾冒着中國反對,邀請陳水扁訪問紐約,並形容台灣是一個「國家」。其他比如未來的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和國安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等,都是著名的軍事強硬派。

國會中最著名的強硬派、南海自由航行計劃的最積極支持者、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John McCain),支持馬蒂斯的就任(由於退役不足7年,馬蒂斯需要國會豁免才可就任),已經顯示在對外軍事關係方面會和特朗普合作,特別在對華政策方面。他和特朗普國安團隊的人同樣強硬,只是不滿特朗普的對俄政策。

共和黨參議員科藤(Tom Cotton)與盧比奧(Marco Rubio)最近會見「港獨」分子黃之鋒,承諾在國會推動與香港有關的法例。科藤與盧比奧兩人,是選舉後期特朗普「大巴錄音」事件爆發,共和黨建制派紛紛拋棄他的時候,還堅決站在特朗普一邊的參議員,科藤更被視為特朗普在國會中的重要同盟。他們的對華態度,也不可避免地影響特朗普。可以說,在特朗普、白宮、內閣以及國會,對華強硬派已經形成初步規模。在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話之後,科藤就第一時間表態支持特朗普的行動。

因此,特朗普至少在一開始擺出對臺親善的姿態,并不太令人意外。但這次,特朗普破天荒地和台灣總統通電話,而且在通電話後還在推特上直接用 “President of Taiwanese” 稱呼蔡英文,仍令人感到驚詫。

仍不穩固的台美關係

這些舉動,顯示了特朗普在外交上突破常規的一面。他首先利用自己還不是正式總統的身份,製造了模糊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利用個人推特,進一步提高「非正式」的掩護。這種形式,在特朗普時代,以後極可能會成為一種標誌性的發放信息形式,是「新常態」。(日前傳媒質疑特朗普六個月不開新聞發佈會,金格里奇才聲稱,總統沒有義務開新聞發佈會)。當中國質疑的時候,就可以用通過正式的渠道「澄清」,以此不斷「突破底線」。

其實,這種「先大嘴再澄清」的推進議程的方式,最近在菲律賓總統杜特地身上見得不少(菲律賓外交界有這樣的傳統)。這和中國在南海上的「切香腸」戰略異曲同工。

白宮對這個電話事先一無所知,在事後不得不善後,減低影響,強調對華政策沒有改變。中國則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台灣搞的小動作」。但特朗普隨後在推特上反諷地稱:美國給台灣賣這麼多武器,自己卻不應該接通恭賀電話「很有趣」。這更直接地提到武器售賣問題。我們甚至可以設想,美國加強和台灣聯繫而牽制中國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共和黨綱領中已經強調過的「向臺售武」,特別是出售潛艇技術。這也符合特朗普喜歡做生意的本性。

儘管特朗普在執政初期增強與台灣的關係,已經基本成為定局。但這種關係並不穩固。對特朗普來說,台灣仍然不過是對付中國的籌碼,如果中國做出足夠的讓步,台灣仍可能成為棄子。但無論如何,由於特朗普這種「非傳統」的外交思維,已經為台灣提供了「打破悶局」的空間。台灣會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這個空間,如何證明自己對美國有價值,是台灣此後命運的關鍵。

在北面的朝鮮半島、南面的南海爭議之後,位於東亞中央的台灣海峽周邊的中美臺日的互動角力,當是未來一兩年,東亞局勢中最值得關心和觀察的熱點。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近年專注東海與南海史、國際法與東亞國際關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