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緬北武裝衝突再起,昂山素姬主導的和平進程能否順利推進?

刊登於 2016-11-21

緬甸北部靠近中國邊境地區發生武裝衝突。
緬北武裝衝突再起,有流彈落入中國境內。

11月20日,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在中緬邊境附近發生軍事衝突,流彈已造成2名緬甸平民死亡,20餘人受傷;亦有流彈射入中國境內。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發布聲明指,部分緬甸邊境民眾為躲避衝突進入中國境內,受到中國地方政府暫時收容,傷者亦被送醫救治。中國國防部在回覆環球時報查詢時表示,中國軍隊密切關注緬北地區局勢並保持高度戒備,希望衝突雙方保持冷靜克制,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中方對中緬邊境的和平與安寧高度重視,對緬方一側有關地區發生交火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克制,停止有關軍事行動,防止衝突升級。中方呼籲有關各方堅持對話協商,為維護緬甸和平進程切實作出努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

中新網引述緬甸中文報章《金鳳凰》消息指,這次衝突於11月20日凌晨發生在緬甸北部的勐古、棒賽、105碼、木姐縣轄區等靠近中國的區域,在中國雲南省與緬甸接壤的邊境小鎮德宏州芒海、畹町可聽到炮火聲。

相關消息指,與政府軍對抗的是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四家武裝的近十個混合營的聯合部隊。政府軍派出裝甲車、直升飛機等支援前線,不過聯合部隊佔據了重要軍事位置,阻塞道路、炸毀橋樑,切斷了政府軍的補給路線,戰況激烈。傷員過多已造成當地醫院血源緊張,民眾被發動捐血。

這次武裝衝突也對中國雲南邊境造成影響,除躲避戰火的緬甸民眾湧入中國境內外,亦有流彈進入中國境內,有中國居民的熱水器水箱被流彈打穿。事實上,早在2015年發生於緬甸果敢地區的武裝衝突,就曾對中緬邊境安全造成威脅,數次有流彈進入中國境內,曾造成中國公民傷亡及財產損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認為,聯合部隊的目的在於展示實力,迫使政府承認民族地方武裝在談判桌上的身份;政府軍則希望「以剿促和」,通過調軍從克欽南下,削弱克欽方面的實力。

2015年10月15日,緬甸政府與8個主要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簽訂「全國停火協議」(NCA),標誌着緬甸在終結逾半世紀的內戰上取得重要進展,但當時還有至少一半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沒有簽署協議。此次與政府軍作戰的聯合部隊中,據報就有3支武裝未被邀請參加和平談判。

分析指,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台譯翁山蘇姬)任內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實現國內和平和民族團結,為此緬甸已經在今年8月31日召開了首次「21世紀彬龍會議」,之後仍將持續進行。許利平分析指,此次武裝衝突發生「正值緬甸和平進程的關鍵時期,四方聯合武裝展示實力的重要時刻,21世紀彬龍會議第二次會議召開的窗口期,對於聯合武裝的政治前途至關重要」,無疑將對昂山素姬倡導的和平進程造成負面衝擊。

68 %
據維基百科資料,在緬甸的約6000萬人口中,緬族約佔68%,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撣族和克倫族分別約佔9%和7%。

聲音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密切關注形勢發展,希望衝突各方保持克制,立即停火,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盡快恢復中緬邊境地區安寧。

中國駐緬甸使館關於緬北軍事衝突的聲明

四家「民地武」(少數民族地方武裝)聯合,希望能切斷政府補給,逼政府後退,但聯合軍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值得懷疑。

一位長期在緬北生活的中國人對澎湃新聞稱

彬龍協議

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由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於1947年2月12日簽署於彬龍地區。彬龍(Panglong,也稱為班弄)是緬甸北部撣邦境內一個小鎮。協議簽署的目的是,聯合緬甸本部以及撣聯邦、克欽邦、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獨立。被稱為緬甸國父的昂山將軍在1947年7月19日被暗殺。而《彬龍協議》的原則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彬龍協議》的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來源: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環球時報新華社鳳凰資訊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澎湃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