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昂山素姬訪華第三天,中國官媒稱其「不再僅追求西方國家給予的好名聲」

刊登於 2016-08-19

緬甸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姬。
昂山素姬將會到訪習近平陝西農村老家。

正在中國訪問的緬甸國務顧問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台譯翁山蘇姬,下稱昂山),於8月19日下午與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會面,傍晚時亦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張德江會見昂山時指,緬甸新政府剛成立不久,昂山訪問中國足以證明緬甸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同時中方亦高度重視今次訪問。他指,相信昂山透過訪問能進一步加深對中國了解,對促進中緬友好合作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是昂山上台後出訪的第一個非東盟國家,甚至排在美國之前。《日本經濟新聞》曾直言這是「中國外交的一項勝利」。

去年曾以反對派領袖身分訪華的昂山則指,很高興能再次訪問中國,並對兩次都獲中方熱情款待表達了謝意。昂山稱,緬中兩國是鄰國,彼此早已十分了解,相信雙方知道如何進一步促進友好關係。

按行程安排,昂山將於19日傍晚與中國國家主席見面,過後將轉往中國其他城市考察,據報導其中包括習近平家鄉陝西富平縣,並於21日完成為期5天的訪華之旅,經雲南昆明返回緬甸。

昂山素姬現在不得不正視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她不再僅僅追求西方國家給予的好名聲。

《環球時報》評論

18日晤李克強,談及密松水電站項目解決辦法

早在18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儀式,歡迎昂山素姬,兩人又一同檢閱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隨即舉行會談。有中國大陸媒體形容,昂山受到「國家元首級待遇」,

會談上,李克強稱「中緬兩國山水雙連」,中方重視中緬友誼,願推動兩國關係到新階段,同時加強與包括緬甸在內的東盟的合作;昂山則指,世界過去雖然發生多項變化,但緬甸政府希望繼續鞏固緬中關係。雙方又「一致同意本着和平共處5項原則精神,堅持相互尊重,鞏固政治互信,加強交流合作,推動中緬關係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發展」。

雙方重點提到已停工近5年的緬甸密松水電站項目(Myitsone dam)。李克強指,中方希望緬方就密松水電站項目提出妥善的處理辦法。昂山則稱,緬方已成立調查委員會,就項目是否對緬方有利等進行調研,預計於今年11月呈交報告予緬甸總統審議;昂山強調,在緬中能源合作上,緬方將力求符合雙邊利益,達致雙贏。

昂山亦提出,希望在8月31日舉行「21世紀彬龍會議」民族大會時,中方能扮演緬甸政府與緬北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衝突調解人」。

會後,兩人見證中緬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包括中方將投資在緬甸興建2間醫院及1座橋樑。據緬甸官方透露,2間醫院將分別建於仰光及曼德勒,橋樑則將建於緬甸東北部、距離緬中邊境約32公里的滾弄鎮,旨在改善兩國間的物流運輸。

密松水電站項目

項目位於緬甸克欽邦,由中國投資約36億美元建造,按原定計劃,投入發電後產生的九成電力將輸往中國。然而,由於克欽邦民眾、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擔心其影響生態環境;2011年9月,時任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叫停項目,但惹來中方不滿。2016年3月,即緬甸新政府上台前1個月,中方曾表明密松水電站項目的合約仍然有效,被視為是對昂山新政府釋放的信號。(資料來自端傳媒綜合報導)

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緬甸問題專家林錫星對《明報》指,關於密松水電站項目,緬方雖然已作出較正面的努力,但預料在這次昂山訪華期內不會有最終結果,一切還要先等今年11月出爐的調查報告。不過,林錫星指緬甸要改善本國經濟,不依靠中國幾乎不可能。

至於緬甸政府與緬北武裝能否達成和平,林錫星認為關鍵在於緬甸軍方能作出怎樣的讓步;他又指出,「緬北武裝不完全是親中國的,但中國能起協調人的作用」。

150 億美元
據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報導,中國目前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公司在緬甸投資了逾115個項目,投資額逾150億美元。

聲音

昂山素姬在訪美之前訪華,預示着緬甸新政府重視鄰邦外交。去年昂山素姬訪華時就曾對習近平表示,中國是緬甸搬不走的鄰居,鄰居是不可選擇的,致力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至關重要……緬甸政府奉行『先睦鄰、後大國』的外交原則,以避免選邊站隊,在大國之間作出抉擇。

《新京報》評論

彬龍協議

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由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於1947年2月12日簽署於彬龍地區。彬龍(Panglong,也稱為班弄)是緬甸北部撣邦境內一個小鎮。協議簽署的目的是,聯合緬甸本部以及撣聯邦、克欽邦、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獨立。被稱為緬甸國父的昂山將軍在1947年7月19日被暗殺。而《彬龍協議》的原則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彬龍協議》的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來源:明報now 新聞商業電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