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香港課綱爭議──下一代該學什麼歷史?

歷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特定的身份認同、鼓動虛無的自豪感或耻辱感、灌輸簡單而閉塞的善惡觀念,或是功利地從歷史學到「教訓」……

近年,歷史教育(主要指中學歷史教育)在東亞頗受爭議,在台灣與南韓均有因為政府提出修改歷史課程內容而出現的抗議與衝突。自2012年起,香港教育局成立委員會討論改革初中中史科與歷史科課程,並於2016年9月進行諮詢,隨即引起社會討論。

是次爭議的重點,除了課時與考評等技術問題外,不外乎「大一統/大中華史觀」,以及把部分香港歷史的課程併入中史科課程這兩點。近日媒體已有不少文章批評課綱內容與其目的,但現時少有論者提出「應該學什麼歷史」的問題。本文並非嚴謹的學術論文,亦未有顧及前線老師教授歷史的實際運作問題,目的只是希望從理想層面拋磚引玉,從根本探索歷史教育的性質與意義。

我們需要民族主義歷史嗎?

民族主義歷史論述必然有一預設結局,就是擁有共同文化、語言等特徵的族群最終會得到解放,建立以民族為中心的統一國家。這種以建立國族身份認同為目的而撰寫的歷史,很難避免會扭曲對過去的描述。(註一)在民族主義史觀下,「民族」與「民族國家」雖然都是歷史的產物,但其出現卻屬必然。所有無助於建立民族國家的事件、思潮、細節,甚至個人的不同歷史經驗,均會被排除在敘述以外,或是被視為負面的「挫折」和應被克服的「障礙」。戰爭、自然災難等則被視為國人共同經歷的「國難」,被討論的目的是要引出共同受難的同情感甚至耻辱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