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會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後塵嗎?最近幾周,這個修辭性質的類比正變為投資者切切實實的擔憂。暴瀉的股價、爭相撤資的對沖基金、每況愈下的盈利狀況、數十萬億美元計的衍生品槓桿、拒絕援手的央行,劇情與8年前雷曼兄弟破產時如此雷同。
儘管德國商界決定在必要時購買德意志銀行股票,德國政府也鬆動了「按兵不動」的立場,甚至傳言美國司法部可能會給天價和解金打個折扣,從而緩解德銀負擔,但在談判取得實質結果之前,危機並沒有安然度過的跡象。
巧合的是,點燃這枚隱形炸彈的導火線,也與上一輪金融危機密不可分。2016年9月15日,美國司法部向德意志銀行提出140億美元和解金建議,用於處理2008年金融危機前不當銷售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等衍生品的民事訴訟。正是這140億美元罰款,集中釋放了市場的焦慮情緒。
德意志銀行的資本狀況有多糟?
如果說有哪間歐洲銀行「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德意志銀行可能位列榜首。成立於1870年的德意志銀行,佔據歐洲第一大行地位多年,也是德國最具跨國影響力的金融機構。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6月發布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評估》顯示,在24間擁有全球系統重要性(G-SIBs)的銀行中,德意志銀行被評估為「系統性風險最重要的淨貢獻者」。
槓桿高企、罰單不斷、盈利下滑、市值銳減,老牌金融巨頭如今一身頑疾,幾乎經不起更多動蕩。而一旦德意志銀行出現問題,全球金融體系都將受到波及。
早在2013年底,德意志銀行的金融衍生品規模就已達到54萬億歐元;透過近兩年的改革,目前規模已縮減為46萬億歐元,但依然是德國 GDP 的11倍之多。觸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雷曼兄弟公司,當年的衍生品投資組合規模也只是35萬億美元。
由於涉嫌操縱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2015年4月德意志銀行就曾被美國與英國聯合罰款25億美元。今年10月1日,米蘭檢察官認定德意志銀行及其6名高管參與西亞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的賬戶造假,用於掩藏數十億美元的衍生品虧損。這也意味着,德意志銀行還可能面臨來自意大利的新罰單。
德意志銀行的盈利表現同樣堪憂,2015年第三季度出現了62億歐元的巨額賬面虧損,2016年第一季度的淨利潤鋭減60%到2.14億歐元;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更只有1800萬歐元,同比暴跌98%。
隨時可能爆發危機的衍生品槓桿、接踵而至的罰單、盈利數字每況愈下,令市場對德意志銀行格外敏感,今年內銀行股價已下跌逾50%,目前市值僅有180億歐元。若僅以市值排名,資產規模1.8萬億美元的德意志銀行,在全球銀行中只能排在78位。
監管部門的評估或許更能說明問題。今年6月美聯儲發布的報告顯示,對33間銀行的資本狀況進行檢查後,只有3間銀行未通過壓力測試,其中一間便是德意志銀行。
國際評級機構和投資者早已有所行動。去年6月和12月,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和惠譽(Fitch)曾相繼下調德銀評級;今年內穆迪(Moody's)亦兩度下調德銀評級,其中高級無擔保債券評級為Baa2,僅比垃圾級高出兩級。今年8月,道瓊斯歐盟STOXX 50指數(STOXX 50 index)還將德意志銀行從指數中剔除。早在英國脫歐公投前,曾狙擊英鎊、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做空東南亞和香港的金融大鰐索羅斯(George Soros)就已斥資1億歐元做空德銀,購得相當於0.51%德銀股份的空頭頭寸。
德銀危機如何步步升級?
如果說美國司法部開出140億美元的天價和解金,還只是讓市場對和歐洲金融業復甦的前景產生擔憂;此前德國政府與德意志銀行相繼否認政府救援的可能性,無疑是一記重擊。
9月26日明確否認求援和增資計劃後,德意志銀行股價暴跌7.54%、突破最低歷史記錄,也成為投資者爭相做空的目標:當天金融板塊 SPDR ETF的做空指標標升至4.5%,創7個月來新高。
令局面進一步失控的,卻是9月29日彭博社逾10間對沖基金轉移德銀衍生品頭寸的報導。儘管德意志銀行的衍生品結算客戶超過200個,目前大多按兵不動,但撤資跡象一旦出現,恐慌蔓延、流動性資金大規模逃離、德銀陷入徹底被動的局面,似乎近在咫尺。
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John Cryan 不得不在當天緊急發表公開信,安撫焦慮的員工和顧客。Cryan 表示,德意志銀行正成為「大幅投機」的新目標,但銀行目前的資金狀況是過去20年來最堅實的。根據 Cryan 的說法,德意志銀行目前擁有2150億歐元的儲備金,過去6個月盈利10億歐元。
然而,公開信的效果似乎適得其反。Cryan 表態不久,德意志銀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的股價一度下跌9.1%,5年期CDS(信用違約互換)亦上漲42個點。
金融博客網站 Zerohedge 還指出,由於擔心被德銀危機波及,近期歐洲已出現美元荒,不僅反映兌換美元意願的歐元兌美元基準利率互換曲線(EUR-USD basis swap curve)崩潰,各大歐洲銀行更透過歐洲央行的7天美元借貸便利(ECB 7-day USD Lending facility)增持了近2000%的美元儲備。
不過,德意志銀行真的成為「雷曼」,後果不可想像,德國商界不得不正視。除了跨國汽車巨頭戴姆勒(Daimler)、德國第二大電力供應商萊茵集團(RWE)、電子產品巨頭西門子乃至德銀競爭對手摩根大通的掌門人表態支持德銀,《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引述的消息還顯示,幾間最重要的德企決定,一旦德銀出現問題,將注資數十億歐元購買德銀股票。
德意志銀行採取了哪些自救措施?
危機面前德銀並非全無作為。事實上,如果不是美國司法部的罰單規模出人意料,德銀的財務狀況或許正在穩步改善。
為了解決潛在問題,2015年4月,德銀曾推出「2020戰略」(Strategy 2020),計劃在2020年實現每年節省35億歐元、一級資本充足率高於12.5%等目標。根據改革內容,德銀將縮減投行業務槓桿程度、減少金融交易,拆分旗下德國郵政銀行,加速業務數字化,精簡分支機構數量。
2015年7月,德銀更聘請曾預言2008金融危機的前淡馬錫歐洲總裁 John Cryan 擔任聯席 CEO,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但改革措施並未改善德意志銀行的財務狀況。除了2015財年67億歐元的巨虧,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德意志銀行的淨利潤分別同比鋭減60%和98%,僅有2.14億歐元和1800萬歐元。
不過,仔細檢查會發現,德意志銀行2015年第三季度的62億歐元「虧損」,是由於減記了58億歐元的商譽和無形資產、並增加了12億歐元的法律儲備。2016年第一季度德銀雖然淨利潤銳減,卻高於虧損4.84億歐元的市場預期;第二季度的虧損,則與正進行的重組有關。德銀首席風險官Stuart Lewis 還在近期表示,46萬億歐元的衍生品敞口只是名義上的,德銀實際的衍生品凈敞口只有410億歐元,也正在努力降低業務複雜程度。
然而,修復的速度能否追上崩潰的速度,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正如大西洋證券分析師 Chris Wheeler 所說,不少人的想法是:「德意志銀行還不錯,但它也有可能存在風險。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把我的錢留在這裏?」
為什麼德國政府按兵不動?
德意志銀行對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救援問題上,德國政府初期卻選擇按兵不動,與四處求援的意大利政府形成巨大反差。
根據2014年歐盟通過的《歐洲銀行復蘇與處置指令》(EU Bank Recovery and Resolution Directive,BRRD),政府的救援資金注入前,受困銀行的股東和債權人需要首先承擔前8%的損失。為緩解意大利銀行業壞賬危機,英國脫歐公投後,意大利政府曾尋求歐盟批准,向受困銀行注入400億歐元,但這一要求被歐盟駁回。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當時堅持,意大利應嚴格遵照 BRRD 規定,由股東和債權人承擔銀行前8%的損失。
《南德意志報》(Sueddeutsche
Zeitung)在社論中指出,「從外交政策的角度,她(默克爾)無力負擔這一做法(指國家援助),因為德國在意大利銀行救助的問題上採取了非常強硬的底線。」
在德國內部,隨著德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 AfD 的崛起和2017年大選的逼近,可能落人話柄、失去選民支持的國家救援計劃,同樣很難在默克爾政府的考慮範圍內。此外,不少德國政要本就對德銀離譜的衍生品槓桿感到不滿。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正因為德意志銀行大到不能倒,美國司法部未必真的敢以140億美元的和解金要求逼垮這間老牌金融巨頭,勢必在額度或執行方式上有所讓步,因此德國政府也不計劃率先妥協。
事實上,態度堅決的德國政府似乎正出現鬆動。路透社引述的消息指出,德國政府已與美國監管部門展開「所有級別的接觸」。匿名官員在形容德銀不可能倒閉時說到,「每個人都知道這間銀行的分量。」
美國與歐盟對峙,籌碼卻是德意志銀行?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並非只針對德意志銀行,一長串巨額罰單中,140億美元似乎不算驚人。但對正處於多事之秋的德意志銀行而言,這幾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和解金開出的時機、額度,也格外耐人尋味。
就在8月30日,歐盟委員會對蘋果公司開出了補繳130億歐元(約145.2億美元)的天價稅收罰單。這意味著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蘋果公司本年度收入將會銳減,也會進而抵消蘋果在美國所繳納的稅款;歐盟推翻愛爾蘭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甚至翻舊賬的做法,更引起投資者和美國政府的不安。裁決結果出爐前後,美國政府曾與歐盟進行多輪交鋒。
8月24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白皮書,形容歐盟委員會的做法將令其成為「超國家的税收機構」,而要求美國公司補税「將樹立一個非常糟糕的先例」,其他國家可能效法歐盟,要求更多公司補交懲罰性税款。美國財政部甚至強硬表態:如果歐盟繼續針對美國跨國公司,美國將採取報復措施。調查結果公布後,美國財政部發言人更警告,歐盟委員會的「不公平」決定可能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並特別提及可能損害「美國和歐盟之間的經濟夥伴精神」。
從和解金規模和公布時間(僅相隔2週)來看,美國報復措施的承受者,似乎正是德銀 。
摩根大通分析師 Kian Abouhossein 此前在研報中指出,40億美元的和解費用足以使德銀的資本頭寸面臨問題;德銀截至6月30日的財報顯示,銀行預留的司法訴訟賠償儲備金為55億歐元(約62億美元)。140億美元的和解金規模,顯然遠超市場和德銀的預期。
德國國會經濟委員會主席 Peter Ramsauer 索性將美國司法部的和解金提議形容為「勒索式的」,並稱這一做法「有經濟戰的特徵」(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conomic war)。歐盟議員 Markus Ferber 更明確指出,這是針對歐盟向蘋果開出130億美元補繳税單的「以牙還牙的回應」(tit for tat response)。
除了蘋果公司,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陷入僵局,同樣令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處於微妙狀態。TTIP 涉及食品安全、環境監管、銀行管制在內的貿易壁壘,覆蓋8億人口。儘管已歷14輪談判,但由於磋商過程不透明,加上環保組織和貿易團體認為條款有利於美國公司規避歐盟在健康、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管,一直以來爭議不斷。截至2016年10月2日,已有近350萬歐洲人網絡聯署反對 TTIP。
歐盟內部對 TTIP 的態度頗為分化,其中英國與德國分別是最有力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只是,隨著英國脫歐公投,歐盟內部推動 TTIP 談判的勢力已大幅削弱。
反觀德國,經濟部長兼副總理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直言,TTIP談判本質上已經失敗。如果美國堅持目前的協議形式,德國不會接受相關條款。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均對 TTIP 持反對態度,奧巴馬政府若想在任期內推動 TTIP 出現實質進展,扭轉德國的態度便成為關鍵。德意志銀行的和解金問題,無疑是美國政府頗具分量的談判籌碼。
然而,一旦德銀危機引爆全球的恐慌情緒,引火燒身的監管者還有能力掌控局面嗎?政治博弈中打開的潘多拉之盒,還能再關上嗎?
德銀危機的背後,是歐洲銀行業的困局
德意志銀行的風吹草動均令市場如坐蹺蹺板。除了因為德銀本身的規模和影響力,也與歐洲銀行業的現狀密不可分:壞賬高企、監管風險、脫歐餘波、大幅裁員一樣不落,負利率下改善局面遙遙無期。
道瓊斯歐洲 STOXX 600指數(Stoxx 600)今年內累計下滑11%,正逼近史上最低值;38間機構組成的彭博歐洲銀行和金融服務指數(Bloomberg Europe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ex)也在今年內下滑24%。
除了德意志銀行的衍生品風險,近期備受市場矚目的,還有意大利銀行業的壞賬危機。意大利央行今年4月的數據顯示,意大利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額高達3600億歐元,相當於意大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分之一。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David Folkerts-Landau 今年7月曾指出,歐盟需要1500億歐元協助受困銀行重組,特別是處於危機中的意大利銀行,「否則將有事故發生」。
德意志銀行並非個案,美國司法部仍在調查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等歐洲銀行在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隨着調查逐步結束、和解金額度陸續公布,盈利狀況乃至流動性受影響的歐洲機構或許還會增加。
彭博社引述三名不具名高官,英國脱歐談判中,金融機構不會獲得任何優先權,英國政府考慮「硬脫歐」的預期正不斷升溫(硬脫歐指英國徹底脱離歐盟單一市場、關税同盟,全面控制本國的移民政策)。如果消息證實,便意味着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乃至歐洲的金融秩序可能受到撼動。
雪上加霜的是,歐洲央行今年3月宣布了加大貨幣刺激幅度、下調三大利率的寬鬆措施。負利率不僅壓縮了銀行業的利潤空間,也極大影響經濟信心、進一步惡化局面。目前的機制下,歐洲銀行的存款利率為-0.4%,主要再融資利率為零,只有隔夜借貸利率還維持着0.25%的利率。 德意志銀行 首席執行官 John Cryan 今年8月曾抨擊,負利率政策與刺激經濟增長、提升銀行安全性的目標背道而馳,甚至可能導致「毀滅性後果」。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