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讀書時間

科學?偽科學?讓你發現生活已被「科學」包圍的8本讀物

8本科普讀物展示現代生活如何被「科學」所包圍,我們可用懷疑來保護自己嗎?

端傳媒編輯 謝采善

刊登於 2016-10-12

#讀書時間

科技展覽展示VR虛擬實境設備。
科技展覽展示VR虛擬實境設備。

「科學認證」、「科學報告指出」、「根據科學驗證」⋯⋯每天都看到這類字眼出現在各大媒體之中,「科學」二字彷彿就是最有力的背書,帶有不可逆的正確性。如科學有其嚴謹的科學求證實驗過程,又為何會不時看到兩方科學家就某種成份的使用效果各執一詞呢?

科學之於現代社會已是不能或缺的部分,在日常消費與生活中,科學都以不同名義參與我們的生活。哈佛大學醫藥史學家 Allan Brandt就在《香煙的世紀──香煙的沉浮史告訴你一個真美國》(東方出版社,2011)用一根尋常香煙說起,藉香煙製作與銷售商的檔案,展現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政治和科學爭議過程,帶出科學與偽科學通過媒體能造成怎樣的影響力,乃至讓煙商曾一度利用科學與媒體來隱匿吸煙致癌的事實。

科學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有增無減,佔據着重要的社會位置。既能左右普羅大眾的消費行為,亦在多項公共社會議題上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下列8本科普讀物展示我們的生活如何被各式科學所包圍,而更重要的是,它們能讓我們保持足夠的警惕力,對任何說法抱有懷疑,不輕易隨「科學」起舞。

無處不是科學的現代生活

科學以不同的名稱無孔不入地出現在我們的每天日常。小至個人醫藥治療,大至環境保育與自然共存,甚或法庭判決能否達至公平公義,科學都能以其專業,為我們提供解釋與思考的角度。

《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Dr. Golem: How to Think About Medicine)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左岸文化
作者:Harry Collins、Trevor Pinch
譯者︰李尚仁

本書為卡地夫大學科學社會學家Harry Collins與康乃爾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學系教授Trevor Pinch合作的「科倫系列」第三本。他們在書中舉出八個醫學案例,說明其複雜的面向︰倫理道德、個人與集體的拉扯等。作者通過案例的回顧分析,讓讀者能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進而改善病人與醫療專業之間的互動。

《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The Soil Will Save Us: How Scientists, Farmers, and Foodies Are Healing the Soil to Save the Planet)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作者:Kristin Ohlson
譯者︰周沛郁

曾獲「美國新聞工作者與作家協會」最佳非虛構小說獎的Kristin Ohlson 從土壤議題出發,結合討論科學、農業、食品以及環境保護的不同領域,發現面對現今的環境問題——氣候變遷、空氣和水污染、食物品質等,都可以用腳下潛藏着力量的土地——「土壤碳」來應對。本書收錄了農牧先驅、不收受企業贊助的土壤科學家、土地管理者和環保人士等多個個案分析。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Unfair: 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出版社:臉譜出版
作者:Adam Benforado
譯者︰堯嘉寧

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他們對同一案件造成歧異的立場與認知,會如何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卓克索大學法律系副教授Adam Benforado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跨域視野,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批判司法錯誤所造成的判決不正義。本書獲得2015年綠袋子典範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

虛擬實境化為日常生活場景

遊戲Pokémon Go熱潮席捲全球,中台兩地更視2016年為「VR元年」。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展現出虛擬與現實在場景上如何無縫疊合,讓兩者的界線、差異逐漸模糊。科學孕育出左右未來的技術,又將如何切入我們的現實生活?

《VR來了!:第一本虛擬實境專書VR發展史、當紅產品介紹、未來應用解析》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出版社:寫樂文化
作者:才華有限實驗室

一群從北京、上海與西安等地而來的文字工作者、科學研究員及科技投資人,他們組成「才華有限實驗室」,致力從科技歷史看出技術發展的未來,此書為他們的第一本史觀專書。這書從1960年代開始說起VR出現的故事,仔細地說明這項科技的沿革和由來,包括VR所使用的輔助設備、提高用家體驗的技術特色、牽涉的產業和風靡多國家的原因。虛擬實境未來將不只侷限於娛樂、軍事領域,更是延伸至生活各種層面。

《當虛擬實境VR為分子,3D視訊處理為分母,未來無限》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出版社:佳魁資訊
作者:安平、沈禮權、馬然、王永芳

3D技術能給觀看者帶來立體感和臨場感,隨着虛擬實境VR的進步與應用,其技術、產品都廣泛地被使用在影視、動漫、科展等文化產業以及軍事、航空太空、醫療等專業領域。本書以清楚的分類說明3D技術的特點和應用情況,是理解入門此領域的專業教科書。

被科技奪走的未來?

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詞,隨着各方產業的大量應用而漸漸為人熟悉。穿戴式裝置記錄着身體各種數據,收集得來的數據利於系統分析人類的行為思考模式,進一步優化人工智慧的分析力和模仿能力。這樣的緊密互動若然繼續下去,我們的未來還是我們的嗎?

《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Data and Goliath: The Hidden Battles to Collect Your Data and Control Your World)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作者:Bruce Schneier
譯者︰韓沁林

被《經濟學人》譽為「安全大師」的知名安全科技專家Bruce Schneier指出,在大數據運作的數位社會中,我們不管自願或非自願,都正受到政府和企業的監控。本書意圖打破大數據的迷思,針對安全、個人隱私以及民主社會的自由,具體分析現今的法規和情況。以提倡透明度與問責為原則,嘗試勾勒出務實且可行的監督機制,有效控制因大數據而生的相關利益結構。同時,作者也欲透過此書來協助讀者建立正確的資訊安全觀念,教授一些易懂簡便的自我保護手段。

《被科技綁架的世界: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穿戴式裝置將帶你去哪裡?》(The Glass Cage: How Our Computers Are Changing Us)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Nicholas Carr
譯者︰楊柳

在人工智慧和各式穿戴式裝置不斷被開發的時代下,自動化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但亦同時製造出更多新的道德倫理問題與人為災難。曾著有《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等的知名科技網路商業作家Nicholas Carr只盼通過此書,提醒人類在高速行進之中,停下步伐審視自身,免使迷失在高科技之中。

不可逆的科學確定性?

現代生活早已無法與科學切割,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也需要各種科學輔助。科學共識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多方檢驗,過程中出現爭論分屬正常。當我們在媒體上看到各種科學說法時,仍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警覺與懷疑精神,留意這些「科學」背後會否帶有特殊目的,不要輕易地取信其詞。

《販賣懷疑的人: 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出版社:左岸文化
作者:Naomi Oreskes、Erik M. Conway
譯者︰林俊宏

科學知識予人一種確定性,彷彿夾帶着數據和實驗記錄,便甚具說服力且難以被推翻。但當某些科學家為了利益或特殊原因,選擇科學知識來模糊焦點,以科學之矛攻科學之盾,乃至貶賣懷疑而提高特定商品銷量。
哈佛大學科學史家Naomi Oreskes與加州理工學院科技史家Erik M. Conway 透過抽煙、臭氧層破洞、酸雨和全球䁔化等例子,試圖向大眾解釋科學界的運作機制——從論點的產生,到得到大批科學家的認可,才能形成科學共識。但這個共識過程耗時,使得科學家不擅長站在公共政策的火線上,與政府、媒體等斡旋,讓有心之徒藉平衡報導,同時羅列正、反雙方的意見,讓閱聽大眾無所適從。本書已由《美味代價》(Food Inc.)紀錄片導演Robert Kenner拍成《全面交易》(Merchants of Doubt),並榮獲2011年由科學史學會所頒贈的Watson-Davis Priz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