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蘇鑰機:大學生眼中的政黨和傳媒是怎樣的?

青年、政治和媒體的前景和互動,有各樣的可能性。它們的發展變化牽繫著香港社會的福祉,值得大家關注和追蹤。
2016年7月15日,立法會換屆前最後一次會議。

雨傘運動距今已有兩年,一直以來香港社會有幾個焦點揮之不去。第一自然是政治,其中包括普選訴求,後來發展到本土自決甚至獨立,而政治議題轉變可具體反映在政黨光譜的增加和議席的升跌。

第二是年輕人的角色,他們代表社會的新生力量,在雨傘運動中更成為主力,與傳統的泛民陣營形成強烈對比。代表人物可以是大學生,他們比其他人走得更前更勇,而這批年輕精英亦是社會的接班人。

第三是新聞傳媒,它們是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必爭之地,是立法議會以外的重要角力場所。重點當然是各大新聞機構,它們代表不同利益集團和受眾群體,是香港社會政治舞台的縮影,各方勢力在言論上較勁,努力設定議題引導輿論。

結合青年、政治和媒體分析

近來一些社會現象都反映上述三者的活躍身影。例如新成立的議政團體「青年新政」,代表了年輕人積極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它在今次立法會選舉(立選)中贏得兩個直選議席。香港在此刻走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之後何去何從,都是大家關心的議題。

本文希望結合這三個方面,觀察青年人如何看政治力量和傳媒生態。具體的做法是於9月底,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些課堂上,找來學生填寫一份簡單的問卷,總共有156名同學參加。問卷要求每人對26個在今次立選中有份參選的政治團體,以及29個不同類別的新聞機構,進行政治和表現兩方面的評分。首先是政治取向,0分代表非常本土,10分代表非常建制。另一方面是大學生覺得市民是否喜愛這些政黨及新聞機構,尺度也是由0分到10分。

這個調查的受訪人數只有百餘人,並非用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所以代表性顯然不足,所得結果只供初步參考。做這個調查的目的是希望啟發思考,引發討論,可以看到一些新現象和印證一些想法。雖然這個大學生樣本不具嚴格代表性,但相信在某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年輕人的想法。

政黨愈傾向本土愈受歡迎

在以下一系列的圖表中,從上到下的縱軸表示大學生認為市民喜愛這些政黨或傳媒的程度。我們將問卷中的0至10分尺度,轉換為圖中的-5分到+5分,中間是0分。從左到右的橫軸是政治取向,左方末端是最本土,而右方末端是最建制。換言之,圖中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分別代表了大學生眼中組織的表現好壞和立場定位。

圖一。
圖一。

圖一可見,整體而言政黨所佔的位置分布頗為平均,從最左側到最右側都有。大學生眼中市民對各政黨的喜愛程度也有分別,但總體的分數偏低,最高只有1.12分,而最低更見-3.62分。政治取向和大學生認為市民的喜愛程度有明顯的關係(Pearson’s r = - 0.498**),即愈傾向本土便愈受歡迎。

大部分本土政黨都位於圖的左下方,它們的政治取向相似,但大學生認為市民的喜愛程度卻有分別。他們覺得較受市民喜愛的本土政黨,是本土民主前線和青年新政,而得分較低的包括香港復興會、香港獨立黨、香港民族黨和普羅政治學院。

大部分的泛民政黨都在圖的左方,而且政治取向及受喜愛程度均頗不同。值得注意的有幾個政黨:民主思路在所有同類政黨的最右方,在大學生眼中並不受歡迎;公民黨最受市民喜愛;最靠近本土傾向的是香港眾志、人民力量和社會民主連線。

建制派政黨都集中在圖的右下方。彼此位置相近,尤其是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和經民聯,共同形成一個主組群。游離的就有自由黨,它的位置較接近圖的中央;正義聯盟則遠離主組群,靠近圖的右下方邊緣位置。

報紙分眾網媒突起

圖二。
圖二。

各個新聞機構的位置可見於圖二。整體而言,新聞機構散落於不同地方,我們可看到圖中明顯從左上方到右下方有一條粗的斜線,它的走向顯示新聞機構的政治取向和大學生認為受市民的喜愛程度有很強關係(r = - 0.676***)。

似乎大學生認為市民對傳媒的喜愛程度,和大家對傳媒的公信力評價有關。筆者最近完成的傳媒公信力追蹤調查,所得結果和這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作比較,發覺對傳媒機構的喜愛和傳媒公信力有頗強關係(r = 0.589**)。

電子傳媒機構的位置,多數都在圖的上方及中間,其政治立場稍為靠近中線的左面,但它們在大學生眼中受喜愛的程度仍有些差異,其中以香港電台最高,兩間收費電視台居次。唯一的離群者是在圖右下方的無綫電視,它所處的位置明顯與別的同類機構不同。

各收費報紙所處的位置,佔據了圖中的不同地方,而集中在中心點右下方處。較為游離的收費報紙有幾份,首先是《蘋果日報》,它較接近本土立場,大學生認為它頗受市民喜愛。《明報》位處中立而且受歡迎。《大公報》和《文匯報》的位置幾乎重疊,都在圖的右下方遠處。

幾份免費報紙的位置接近,在大學生眼中受市民喜愛程度相約,基本靠近0分中位線。政治立場則集中在右方略靠近建制一端。《am730》在同類報紙中位處最左方並接近中位線,相反《頭條日報》則在最右方。

大學生認為網媒的受喜愛程度也有差異,基本可分為兩種:《立場新聞》、《端傳媒》和《香港獨立媒體》較受歡迎,而《巴士的報》、《熱血時報》和《852郵報》的分數較低。政治取向也可分為左和右,靠近最左的是《熱血時報》,最右的是《HK01》。

電子傳媒較中立受歡迎

將各政治陣營和新聞傳媒種類作總體考慮,它們的平均位置顯示於圖三。三大政治陣營中,本土派自然靠在左方,泛民在略為左方位置,建制則明顯在右方。在大學生心目中,三個陣營的受喜愛程度均在平均線0分以下,不過泛民表現稍佳,而建制的得分最低。

圖三。
圖三。

新聞傳媒方面,電子傳媒的平均位置聚於政治中位線上,而且大學生認為其頗受市民歡迎。收費報紙的位置偏右,受歡迎程度低於中位線。免費報紙的整體位置在中位數偏右一點,而網媒的政治位置則略為偏左,兩者的受喜愛程度都只是一般,靠近0分的中位線。值得注意的是,網媒所處的平均位置和泛民政黨的平均位置最接近。

傳媒反映社會力量的對比和政情走勢。電子傳媒一向較中立和受歡迎,它們的定位接近,但現在也開始有些不同取向。傳統收費報紙似有靠攏建制的現象,它們受喜愛的程度整體下降。免費報紙的性質屬於「即時簡易消費」模式,因而未有很大的輿論影響。網媒原先只是本土派及泛民人士的平台,後來建制派也開始加入網絡陣地,於是網媒形成了一個頗寬闊的光譜,情況仍在變化中。

上下左右追蹤走勢

大學生年紀輕,教育程度高,理想主義色彩較濃,沒有太多社會經驗,勇往直前不愛妥協。政治上他們追求民主普選,對政黨和傳媒的表現有較高要求。在上述幾個圖中,左上方是他們覺得政黨和傳媒應佔的理想位置,左下方則是認同但表現不佳的位置;右下方是大學生不喜歡的位置,而右上方的位置是理念上不應存在的。

圖三可見,大學生認為本土陣營和泛民陣營的表現未如理想,網上媒體和電子媒體的表現尚可,對免費報紙和收費報紙評價則一般,對建制陣營的表現看法負面。

在這個調查中,大學生對各政黨和傳媒陣營之間的評價分別,以及陣營內各機構的位置差異,所得結果相當符合一般人的觀察。如果在其他社會群組都能做同樣調查,所得結果會有較高代表性及可作比較。

年輕人重視民主、參與、平等、公義等訴求,傾向激進化、向左走,他們自己將來的表現是向上還是向下?政治代表了現實社會中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各派勢力碎片化,同時向左走又向右走,表現有好有壞,有上有下,將來的趨勢如何?新聞界作為意識形態的角力舞台,主流傳媒開始建制化、向右走,其表現評價卻向下走,情況不甚樂觀。

青年、政治和媒體的前景和互動,有各樣的可能性。它們的發展變化牽繫著香港社會的福祉,值得大家關注和追蹤。

(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图样图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