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182國首次達成協議:關閉國內象牙交易市場

刊登於 2016-10-04

世界各國同意立即關閉象牙買賣市場。圖為2016年4月30日,肯亞一隊關注野生動物保育的隊伍焚燒非法獵存的象牙。
2016年4月30日,肯雅一隻關注野生動物保育的隊伍焚燒非法獵存的象牙。

為保護日益稀少的非洲大象,10月2日,正在南非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舉行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大會上,182個締約國首次就各國國內象牙市場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將其從「規管」級別提升至「關閉」級別。這項協議雖然不具備強制力,但也將對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非等認為其國內象牙交易行為合法的國家帶來國際壓力。

各國應立即採取立法、規管及強制等手段,禁止國內象牙原材料及象牙製品等的商業交易行為。

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上通過的決議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數據顯示,目前非洲大象的總數約為41萬5000頭,為25年以來最低點。從2007年至2014年,超過14萬頭非洲大象被非法獵殺,相當於每15分鐘就有1頭非洲大象被非法獵殺。

華盛頓公約締約國自1989年起就通過協議,禁止國際間的象牙貿易,但許多國家仍然允許在其國內進行象牙製品的合法交易。中國內地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內象牙市場,雖然中國國家林業局早在去年5月就表示,將逐步採取措施徹底取締象牙貿易,但並未提出具體時間表。

另一個象牙主要交易國日本在這次大會上表示,其國內象牙交易均為合法行為,並沒有走私象牙流入該國。但美國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機構」(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在9月28日公布的報告指出,在其調查的37家日本象牙公司中,有30家都參與了非法象牙交易。

「非法象牙走私的存在離不開合法的象牙交易市場,」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國際政策部門副主席 Susan Lieberman 表示,協議雖然不具有強制力,但展現了各國關閉國內象牙市場的決心,將為非洲象的生存「帶來新希望」。

不過象牙市場的關閉對於非洲大象的保護是否有效也存在爭議。在10月3日的大會上,以津巴布韋(Zimbabwe)和納米比亞(Namibia)兩國為主的一些非洲南部國家提出,希望大會效仿1999年和2008年的做法,短暫解禁國際間象牙貿易,允許其向中國和日本銷售國內庫存的象牙,但與會國家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這一提議。

津巴布韋代表 Rowan Martin 在大會上指出,象牙貿易禁令實施將近30年,但非洲大象數量一直在下降,據此認為這個政策「完全失敗」。他以該國國內大象總數不降反升的事實為例,認為合法的象牙交易既能杜絕走私,其部分盈利也可用於促進對非洲大象的保護。

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瀕危動植物保護項目負責人 Stéphane Ringuet 指出,多個締約國並沒有嚴格履行承諾,打擊貪腐官員及走私行為不力,象牙走私一直猖獗。她認為在此背景下,僅僅討論象牙貿易禁令的有效性是不夠的。

7570
根據日本政府2014年5月發布的數據,該國境內有7570家合法註冊的象牙零售商。

聲音

我們必須和世界各地的同仁一起全力解除這場危機,世界上任何一頭大象面臨的威脅,都將成為全體大象的威脅。

博茨瓦納(Botswana)野生動物和旅遊部長 Tsehekedi Khama

象牙

象牙是一種白色硬質物體。主要成分為牙本質,和骨頭的成分相似。狹義地說是雄性的亞洲象、非洲象、猛獁象的獠牙,廣義地也可以指河馬、野豬、海象、鯨等動物的獠牙或牙齒。象牙在古代是一種貴重的材料,用來製作牙雕、假牙、扇子和骰子等。近代用來做裝飾品或用具,如牙雕、桌球、骰子、鋼琴鍵、麻將和釦子等。塑料出現之後,在眾多領域替代了象牙,但因為象牙的稀有,一些奢侈品仍然使用象牙。由於大象數量鋭減,環保主義者希望在國際範圍禁止象牙貿易,不過是否應該禁止象牙貿易仍存在爭議。(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衞報國家地理RFI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