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西太平洋與南太平洋歷來有戰略性的高度重視,這是日本所稱的「生命線」──石油與貨品入口的主要海運路線,從中東經馬六甲海峽入南海,北上東海到日本。因此,二戰時日本攻打香港的同時,也拿下緊扼海路咽喉的菲律賓、馬來亞和新加坡,一為日本海路貨運掃清障礙,亦是卡在一眾盟國海域的「頂心杉」(芒刺)。
二戰歐洲戰場是陸軍與空軍拼殺,亞洲戰場則是海陸空三者都有。海上是美國與日本之戰,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戰俱是。
最激烈的一場海戰,是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Battle of Leyte Gulf)。其爆發在呂宋島以東的南太平洋,戰場廣達1000海里乘600海里,美日總共投入數以百計船艦,惡戰三日四夜,被稱為「人類歷史最大規模海戰」。結果美國大勝而回,日方損失26艘船艦,包括4艘航空母艦、3艘戰鬥艦、多艘巡洋艦、驅逐艦等,陣亡上萬人;美國自身只損失6艘主力船艦,包括3艘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陣亡約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