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單車,是可以引導一個人的路──徐震球總是這樣想。
中二那年,徐震球的堂哥從加拿大回港探望,「慫恿」他去騎單車,時光一轉眼,閃過入選香港代表隊的日子,閃過亞洲錦標賽上的欣喜若狂,來到如今無論工作抑或生活,都與單車再也分不開的三十歲。
一個字,「型」。落山單車(Downhill Mountain Bike)太有型了,他如癡如醉。年少時,將便宜的單車改裝成越野單車的式樣,一路飛馳,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們,於是一同去觀賽。太熱血,每每一放學便來上水家附近的天平山訓練,一路衝下來。那時候網絡教授還未發達,又沒有專業的指導,便花錢買來DVD,不斷暫停再播放,又實戰模仿,常常「炒車」得鼻青臉腫。
落山單車是在各項單車賽事中最極端的運動,亦是在他接觸過所有運動中最富挑戰性的。一場比賽,短則兩、三分鐘,最長也不過八分鐘左右,車手逐個從山頂衝下,經過急彎,經過砂石崎嶇,經過險坡,緊迫得不得了,輸贏也只在乎零點零幾秒之間的比拼。路線、動作、體能爆發的安排,都需事前經過多次演練,稍微偏離或那怕只是一點的失誤,都會有危險,或在時間上稍遜於人。
「那幾分鐘裏,必須全神貫注。旁邊很多人在加油打氣,你是完全聽不到的,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你眼前的路上,」他說。
那種感覺如同在森林中快跑,萬物在眼前閃過,人疾速在各條分岔路中穿梭。車手的掌控力極為重要,而當成功完成一段山路,滿足感實在太大。
在菲律賓,他第一次參加亞洲錦標賽。大雨滂沱,山路如同顏料一樣黏連而鬆軟,而他亦是第一次挑戰較高的跳台。練習時,硬着頭皮跳下去,結果摔得徹底。於是定一定神,學習別人的專業動作,恍然大悟。那一次,他拿了第三名。
由中學二年級至今的十六年來單車日子,單車儼如他的靈魂。他回想,自己的人生幾乎所有的際遇都與單車有關,包括人生規劃、工作、朋友⋯⋯少時單車是熱血,是要贏。大學畢業之後在單車店裏工作了四年多,之後他跳至單車以外的世界,如今與朋友合夥做生意,也離不開對單車的那份熱血。
「既然我認為自己在單車界都做出成績,那我為何不試一下在別的行業,是否也會有相同的效果呢?」他問自己。
單車中習得的智慧,成為他人生中排憂解難的「法寶」。在落山單車運動中,速度之快源於事前的縝密鋪排,他於是懂得在工作中做足準備、快速反應,盡量滿足客人需求之餘又能掌控銷售的節奏。單車賽事要贏,必須全神貫注,他因而又養成了對感興趣之事必定全心全意投入的性格。
兩年前他從港隊退下,但單車仍是「一輩子都不會停」的事業。他將繼續參加比賽,拼盡全力訓練,挑戰自己,正如他在自己的單車人生中一直在做的那樣。
單車是看這座城市的一副眼鏡
林璐芸通常十點鐘上班。於是大約八點起床,八點四十五分出門。出門之前,她會穿上較鮮艷顯眼的上衣,帶上反光衣以及頭盔,帶上水和毛巾,檢查自己單車的前後車燈是否運作正常。準備完畢,她便出門,一步一步將單車搬下樓,來到街道上,開始馳騁。
從紅磡的家出發,她一路經過九龍城、新蒲崗、啟德,再到位於九龍灣宏開道的教會上班,大約45分鐘,比平常巴士上班用時要多出20分鐘左右。馬頭圍道車流繁忙,她通常避開,但採訪當天卻也試着騎馬頭圍道到辦公室,用了38分鐘。
騎着單車的感覺總是輕鬆自由,在這個可以任由自己控制的工具上,以比跑步還快卻不需刻意追求的速度,她因此細細經過那些街道與人們,經過那些平日裏來可能會被忽略的風景,穿梭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在參加了一個關於單車代步的課程之後,自今年三月中以來,林璐芸開始堅持每週一至二日騎單車上班。七八月時酷暑難當,她不得不中斷,直至本月又急不及待地拾起。過去曾經的對馬路的恐懼,在習慣單車代步之後也漸漸消失,她自覺多了許多對於道路的認識以及理性判斷,同時也可以重新發現這座城市在道路規劃上的問題。
關於單車代步的技巧,她娓娓道來:「上下車技巧、掌控速度技巧、轉波技巧等等,都需要練習,另外也要懂得左轉右轉的時候打手勢⋯⋯在馬路上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前面道路情況、燈位指示,也要留意地面是否平整,以及後面有沒有人,相對來說就像開車一樣專注。」
對單車人士是否友善,馬路上一目了然。雖盡量行駛巴士線,但她也不免遇到某些司機故意逼近的危險情形;有時也有司機故意鳴笛表示不滿。但她始終更鼓舞於這城市中友善的聲音,譬如有小巴司機專門向她打招呼,抑或是一次遇到在行人路上等巴士的老伯對她喊加油。
「馬路上的禮讓很重要,大家互相協調的話,自然也會融洽多了,」她說。
單車是一份禮物,是她對信仰的實踐。她自覺眼界寬闊許多,對眼前的這座城市亦有了不同的視角。工作日的夜晚,她偶爾也會跟着紅磡的車友們一同騎去觀塘碼頭和郵輪碼頭,而週末閒暇時光裏,會隨着不同的車隊去平日裏不常去的地方,如昂船洲大橋、粉嶺、元朗等等,或是跟着帶她入門的師傅在南丫島的山上練習上坡以及轉彎技巧。
愛上單車以來,她曬黑、消瘦了。騎單車雖然體能上辛苦,有時候氣喘連連,但卻始終值得,壓力大的時候出去騎一段,人也就快活許多。而從這輛單車延伸開來,環保漸漸成為她生活中的主題。她開始嘗試減少買外賣的次數,亦常常隨身攜帶飯盒和餐具。
與一輛小輪摺車為伴,她出現在城市各處,以及人生的不同可能性之中。「這是從單車開始的學習,」她說。
從單車開始,影響生命
自五年前退休以來,蔡浩澎始終沒有閒下來過。過去經營醫療業務20年,他常致力於慈善事業,捐助傷殘人士,但有時亦感覺動機不純,總歸是一副商人的心態。
但現在不同了。熱愛騎單車的他,開始通過單車推動慈善,生活也仿佛閃爍着不同的光亮。
「如今做善事,沒有任何目標與私心。因為我不為名不為利,只是單純地覺得這些人需要幫助,我於是單純了許多,也寬容了許多,」他說。
三年前,他與一班車友共同創立了「愛心騎行」小組,除了組織騎單車的玩樂行程以外,每次都有專門的籌款活動,捐助不同的慈善組織。每次籌得善款雖不算多,大約四五位數,但始終是一份心意。小組初始階段大多將款項捐至大陸的一些學校,近年來則多關注本地,受惠機構包括長期義贈飯盒的「深水埗明哥」、兒童糖尿協會、鮮魚行學校等等。
慢慢地,「愛心騎行」的Facebook群組不斷壯大,如今已有近千人,活躍成員亦有一兩百左右。組裡充斥着各行各業的人們,大家因此走到了一起。「只是純騎單車好像沒有特別意思,我們想不如將單車與其它有意義的元素融合到一起。既然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車隊,有的是為了比賽,有的為了聯誼,那如果將慈善或者愛心加入,是否也有不同的意義呢?現在證明我們的理念是得到認同的,」蔡浩澎說。
每次活動組織之前,蔡浩澎總要與核心成員一同先去目的地探路,又要與慈善機構建立聯繫,在群組內告示活動以及捐款細節,忙得團團轉。每每活動開始之前已有人捐款,而行程中途亦會號召參與者隨緣樂助。
2014年,小組帶領一班患糖尿病的青少年及其家長到台灣環島騎行,行程總共11日,約一千公裏。環島一周並非易事,在此之前,有長達6個月的訓練時間,每個週日風雨無阻,於是參與者的自信亦漸漸建立起來。
終於來到台灣環島騎行後,期間一位病患青年在崎嶇的山路上體力不支,但其餘大部分人已到達山頂。於是人們又從頂部下來,一位推着這位青年,其它人則一直陪伴左右,最終到達3公里外的山頂。「那一幕真的很震撼,」蔡浩澎回憶。
架着單車,原來在路上追風競賽外,還有更多更美好的事迎面而來。徐震球因單車競賽,開拓了他人生路;林璐芸因着單車,探索着這座城市;而蔡浩澎因為單車,令人生的色彩更豐富。
「初初是為了健康,慢慢又發現單車可以交友,繼而又明白單車可以推動慈善,而這個慈善又如此純粹,」蔡浩澎說。
從一條單車路出發,到熙熙攘攘的街道,再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影響更多的人。
5天後,剛好是香港每年一度的單車節,這活動將再次將城市中不同經驗和背景的車友們連線在一起。活動由新鴻基地產贊助,參與者的部分報名費以及「總裁慈善單車遊」的全數報名費,連同新鴻基地產的額外捐款將會撥為慈善用途,支持本地兒童及青少年。選手將從尖沙咀出發,再回到原點而結束賽程,這趟車程,兩輪會登上高聳的橋,或挺過崎嶇的隧道,人們身體力行着關於慈善、關懷與健康的信念。
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
日期: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