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6月11日,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偕同《端傳媒》等十多個團體,共同主辦「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會後我們邀請四組作者,分就當天進行的四場論壇摘要內容,撰寫系列評論。本文為第二場,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的吳介祥理事所主持的「文化如何點石成金?藝文補助機制與文化經濟的循環鏈」,聚焦於文化經濟。

藝術文化的榮光下,包裹的是集體窮忙的藝文工作世代。從藝術行政、策展人、到藝術家,普遍都身兼多職,或同時支援多場展演,卻沒有穩定而健全的薪資福利待遇。藝文工作高知能低酬勞,只能靠著新血前仆後繼的湧進勞動市場而支撐,年復一年換過一個又一個。
即便是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協助藝文創作者追求適當待遇的工會,理事長林文藻都在論壇當天表示,工會收入僅靠會員定期會費,連雇用一位長期正職的行政人員,都很艱難。此說也反映出,現今藝文環境以非營利組織運作,或是仰賴展演收入,很難造就穩健的職業待遇。因此整個藝文圈,都亟需倚賴政府補助與民間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