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副院長景漢朝對新華社表示,自今年7月開始,最高法所有公開開庭的庭審活動原則上均通過互聯網直播。他表示,將案件庭審過程全方位、深層次公開,可以更好地「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還具有「倒逼法官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作用,促進審判制度更加完善。
庭審公開使司法公開從靜態到動態,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報紙廣播的『轉述正義』,到電視和網絡的『可視正義』,是一次質的飛躍。
最高法官網的開庭公告顯示,自7月1日公開開庭審理案件均已通過網絡視頻直播,除了最高法主辦的中國法院庭審直播網外,其他直播平台還包括最高法官方微博、最高法官方微信和新浪法院頻道。
上述庭審直播網除了提供最高法直接審理的案件直播外,也有中國各地方法院的直播「節目單」以及過往案件的視頻回顧。景漢朝表示,最高法通過互聯網直播案件庭審,將對全國各地法院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翻查庭審直播網的地方案件回顧欄目,確實可以看到不少過往案件的視頻,例如北京海淀法院於去年10月審理的「稱『驚人內幕』詆譭名譽,奶茶妹妹狀告『關鍵人物』案」等。但同在海淀法院公開審理、視頻直播,並引起轟動的「快播涉黃案」則不見蹤影。
今年1月,主打視頻軟件的深圳快播科技公司及4名高管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一案在北京海淀法院公開審理,後者對此案進行了全程視頻直播,引發大量網民「圍觀」。新浪視頻數據顯示,庭審視頻累計點擊率近百;而新浪微博話題「快播涉黃案」閲讀量更是高達1.6億次。
在那次庭審直播中,包括快播 CEO 王欣在內的5名被告人一致否認控罪,並神態自若地與公訴方辯論。不少網民認為,王欣等人在法庭上準備充分、大打「技術牌」,而公訴方則顯得「不懂技術」、「被無情碾壓」。這場讓公訴方顏面盡失的直播引起了廣泛討論,知名程序員霍炬認為,「讓這麼多人來關心法律,這個案子影響力勝過了很多次普法教育」;而律師楊學林則表示,「法律界關注的是,法院是否有魄力以此案為標誌,一舉改變檢察院躺着也會贏的司法局面。」
做為中國當局多次強調的「司法公開」的一部分,中國法院系統自2013年開始便逐步在各地法院推行庭審網絡直播,但直播的通常是案件性質相對簡單,且不太具有公共意義的案件。
在快播案之前,只有2013年8月在山東濟南中級法院開審的「薄熙來案」圖文直播引起過全球轟動。濟南中院當時總共發布了包括庭審記錄、證據音視頻、圖片和庭審進展等內容的上百條微博,均被網友大量轉發及全球媒體廣泛轉載。
而同樣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且號稱公開審理的「浦志強案」等「敏感」案件均未被直播;最高法上月決定重審的「聶樹斌案」也暫未出現在庭審直播網的「直播預告」中。
聲音
全國法院大量案件上線直播所形成的庭審數據庫,將成為法官辦案的參謀和助手,成為研究中國審判制度的第一手資料,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寶貴資源。
庭審直播是推進司法公開的「快進鍵」……對法官、檢察官、律師的法律功底、反應能力都有更高要求,倒逼法律共同體各方加強學習。
看上去,這像是一場雙贏的審判:薄熙來守護了他一往的桀驁形象,而中國法治也在看似透明的直播中彰顯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