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叫車軟件公司滴滴出行宣布,他們在最新的一輪融資中籌得73億美元。其中包括4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以及約合28億美元的債券及貸款融資。這也意味着,滴滴出行將擁有約105億美元的可支配資金,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領域資金實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對滴滴的估值已經升至近280億美元。滴滴憑此超越房屋短期租賃網站 Airbnb,成為全球第三大未上市的初創企業,僅次於其主要競爭對手 Uber 和科技企業小米。
這4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包括了此前公布的來自蘋果公司的10億美元、中國人壽保險的6億美元,以及螞蟻金服的2億美元等。此外,阿里巴巴、騰訊原有投資者也在本輪融資中增資。
而融資的另一部分,主要是招商銀行為滴滴牽頭安排達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中國人壽對滴滴進行的20億人民幣(約3億美元)長期債權投資。
滴滴出行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平台技術升級、大數據研發和運營、提升用戶體驗、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和新業務。根據滴滴出行的數據,目前該公司在大陸擁有3億註冊用戶,近1500萬註冊司機,服務涵蓋出租車、專車、代駕、巴士等多個垂直領域,日訂單量超過1400萬。
我們的行業正在初期階段,所以引進的資金越多,成長越快。
Uber 方面,其中國高級副總裁柳甄曾確認,Uber 全球本輪融資額累計已達6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6月2日獲得的沙特主權基金35億美元的投資。
同時,根據華爾街日報6月14日引述的知情人士消息,Uber 近期已聘請摩根士丹利、巴克萊、花旗和高盛向機構投資者銷售一筆10億到20億美元的槓桿貸款。
因此,Uber 近期獲得的融資總額也將達到70億到80億美元的量級。柳甄也披露部分資金將投放到中國市場。
兩家公司的融資規模表明,叫車服務在中國市場補貼司機、乘客的燒錢模式或將持續。Uber 中國曾承認一年內虧損逾10億美元,滴滴首席執行官程維也曾表示,公司去年撥出40億美元用於「市場培育」。
聲音
滴滴的未來取決於它能否贏得 C2C 市場的壟斷地位,取決於未來政策的走向,取決於它在體量更大、也更難撬動的汽車衍生品市場的表現,但最核心的是能否建立起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僅靠把自己變成楊白勞來套牢黃世仁的融資哲學,或是價格不由成本決定的郭敬明競爭視角,很難贏得資本和用戶的長期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