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進黨新政府上任,社運圈似乎瀰漫一股焦慮。許多昔日的社運界重砲,進入時代力量或是民進黨的立委佈局,削弱社運能量。新政府上任的天數還不長,若干社運人臉書上卻已出現「不管誰上任,這些事都會發生啊」的自我安慰。執政黨、具社運色彩的國會,和社運圈三者間,一時間還無法釐清彼此的勢力範圍。
值此之際,卻有另一股以「開源」為主軸的公民力量,透過「公私協力」(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淺移默化地改變政府。「公私」指公部門及私部門,而後者可泛指產業界、科技社群及議題社群等。「協力」不是「協助」,不是單方面給予或幫助,而是兩者共同協調,為同樣目標努力,達成對彼此都有益的成果。
筆者從去年柯文哲擔任市長後,便任職於北市府資訊局,主責「開放資料」與「智慧城市」。在這兩塊領域,我皆能感受到政府能量的不足,以及私部門能量的豐沛,也見證同時「公私協力」的觀念對市府運作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