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美國嘉信理財公司(Charles Schwab & Co., Inc.)聯合發布《新期待,新挑戰:中國新富理財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白皮書》將中國大陸年均税後收入在12.5萬元至10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定義為「新富」階層,並指出這一階層對房地產投資有強烈偏好:他們所持有的房地產佔到其所有資產的三分之二。
這份《白皮書》是基於上海、北京、廣州、杭州四座城市共450位「新富」的問卷調查,以及對30位金融領域的專家、記者、評論人士等的採訪總結而成。《白皮書》指,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經濟增長造就了數量持續增長的「新富」投資者群體,這一群體在2012年已達到1.2億人,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2.8億人。
在新富群體中所做的調查發現,有64%的投資者表示「朋友和親戚」是其做投資決策時的重要信息來源,其他主要信息來源則包括「新聞媒體和財經網站」等;73%的受訪者稱,投資最大的擔憂是中國市場的波動性,但只有8%的受訪者表示擁有海外資產。《白皮書》認為,儘管海外投資能幫助中國新富階層對沖國內市場風險,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專業支持,他們缺乏海外投資的信心。
調查還顯示,有42%的受訪者的投資目的是「提升生活水平」,有45%的受訪者投資是為了「保障退休生活」或「資助子女的教育」,而只有13%的人表示是為了「獲得迅速收益」或「作出重大開支」等短期投資目的。這表明中國的新富投資者大多渴望穩定,使得他們偏愛現金和房地產等有形資產,因為股票、債券、衍生品等產品被認為不夠穩定。
但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指出,這種看似穩定的投資行為具有很大風險。朱寧稱,中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普遍不高,「許多人依然想當然地認為,中國政府不會坐視房價下跌,但未來繼續持有這種觀點對於投資來説可能會有很大風險。」
此外,中國當局在財經報導方面逐漸加強管控,也使得普通民眾在投資風險評估方面缺乏足夠的信息。華爾街日報本月初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及新聞審查部門近期對財經評論人士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對中國經濟發表與政府表態不一致的悲觀言論。
許多城市已經存在很大的房地產資產價格高估現象,現在好像除了(中國)國內的投資者,地球人都知道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很大。
同樣參加《白皮書》發布儀式的嘉信理財公司國際服務及特殊業務拓展部執行副總裁 Lisa Hunt 補充道,中國新富階層的投資組合不夠多元也增加了風險,「就房地產投資而言,如果它的比例是其他資產的兩倍,那麼絕對算不上是一種分散性的組合。」
去年年底,中國政府提出房地產「去庫存」等經濟目標後,各地政府開始通過擴大公積金貸款規模、降低稅費、鼓勵農民進城購房、推進異地貸款等多種政策烘托樓市。這使得從2015年末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再度火爆起來,多個城市房價瘋漲。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多地出現非理性房價上漲,其原因除了寬鬆的購房政策外,還包括局部優質供給出現庫存規模不足,以及民眾「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預期等因素。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指出,中國房地產供給已達到投資增長的極限,如果房地產泡沫爆裂,將引起債務通縮潮。朱寧則認為,高房價已經開始擠壓創業和實體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十分不利,未來房地產市場應當有所調整,「但需要注意調整的手段和力度」。
聲音
受國內行業與政策環境的影響,中國投資者總體上尚未能實現多元化的資產配資。比如,中國還沒有建立成熟的債券市場,這就限制了投資者的選擇。
去年開始,股票市場一路走低,新年開局又接連經歷黑色熔斷機制調整,加上近期人民幣兑美元、離岸匯率雙雙大跌,多重市場波動加劇更是引發中國投資人羣尤其高淨值人羣對新一年財富保值增值的擔憂……在中國政府一系列樓市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房地產便又成為投資者再自然不過的投資選擇。
從人口增長、流動趨勢和結構演變格局來看,要實現消費驅動去庫存,15年內,是不現實的(十五年後看二胎政策的實施情況)。而鼓勵投機性資金驅動的去庫存則要以房價進一步泡沫化和金融風險擴大為代價,這是目前中國經濟所無法承受的。
現實是很多年輕人努力攢錢不得不買了一套高價房,變身房奴,而不是所謂的「新富」。房奴也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