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4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及新聞審查部門對財經評論人士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對中國經濟發表與政府表態不一致的悲觀言論。
該報導舉例指,國有控股的國泰君安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近期收到金融監管部門的警告,要求其不要就人民幣匯率等問題發表過於悲觀的言論。林采宜曾在多篇文章中,表達了對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人民幣貶值等問題的擔憂。此外,至少有一家智庫被宣傳部門警告,不要質疑政府幫助國有企業削減債務的計劃。
隨着習近平反腐風暴的繼續推進、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金融市場趨於不穩定,財經議題的報導已被中國當局視為新的敏感區。
中國政府去年針對股市和匯率的政策失誤頻頻,當局隨即加強了對財經報導的控制。
美國保護記者委員會(CPJ)於去年年底發布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產生的問題已成為新聞報導新的「敏感區」。例如在去年8月「股災」期間,《財經》雜誌記者王曉璐因報導中國證監會考慮撤資而被捕。中國官媒新華社稱,王曉璐所寫的報導使「股市出現異常波動」;中央電視台隨後播放採訪畫面,王曉璐在鏡頭前對撰寫該報導表示「後悔」,但並未認罪。
隨後幾個月內,中紀委針對金融系統開展了大規模反腐行動,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副主席姚剛、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等高官先後落馬。其中王保安的落馬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或與長期被質疑的官方經濟統計數據有關。官方公布的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在創下25年新低的同時,仍受到一些研究機構質疑,其中英國諮詢公司 Lombard Street Research 對這一數據的估計僅為3.2%。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仍在多個場合強調,「十三五」期間(2016年到2020年)需保持平均6.5%以上的經濟增速,並表示「充滿信心」。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於今年2月陸續出台的「十三五」規劃大綱也紛紛提出「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重慶和貴州甚至定下增長10%左右的目標,西藏也表示要「保持兩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於2月19日依次到訪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三家國家級官方媒體,隨後又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要求官方媒體「必須姓黨」,其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還要「講好中國故事」。
華爾街日報指,中國的財經記者在這樣的壓力下,「不僅得避開批評性的話題,還得撰寫有關經濟的樂觀報導」;而負責股市的記者則被告知,報導內容「應以證券監管部門的官方公告為主要口徑」。
上月中旬,有知情者透露,另一間國有控股的安信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香港對投資者表示,儘管中國經濟近期出現了反彈跡象,但仍然面臨很大問題,因為很多官方數據並不可靠。這些內容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後,高善文又於4月22日在個人微信公號發文,稱上述言論是杜撰的,並就經濟形勢發表了一份不含任何批評的報告。
美國智庫機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副主管 Scott Kennedy 就此表示,如果中國想要順利渡過難關,經濟學家的積極討論是非常關鍵的;而如果中國政府只想聽好消息,「那麼最好還是什麼也不要聽,因為好消息沒有任何價值」。
聲音
不同於政治評論或社會政策評論,對經濟和商業的評論在中國受到的限制較少,因為政府官員默認,相對自由的信息流動有利於提高經濟活力。
從人口增長、流動趨勢和結構演變格局來看,要實現消費驅動去庫存,15年內,是不現實的(十五年後看二胎政策的實施情況)。而鼓勵投機性資金驅動的去庫存則要以房價進一步泡沫化和金融風險擴大為代價,這是目前中國經濟所無法承受的。
官方對此有充分自覺和警惕,因此在數據確定上往往綜合了各種政治考量。反映經濟真實面的客觀統計數據,或許內部核心圈層有所掌握,但對外公布時必須綜合各種情勢,服務於政治目標。
2015-2016年中國股災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