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蔡英文的就職演說終於在5月20日上午正式公布。一位總統的就職演說,特別第一任期的總統,是與公眾的第一次正式溝通,揭示未來任期的重要施政綱領。而在台灣,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總統的就職演說,也被視為對兩岸關係的一次最重要的宣示和表態。
從1996年起,台灣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四位民選總統。他們的四篇就職演說裏,提到了哪些關鍵字詞?帶着哪些弦外之音?端傳媒台灣組針對1996年李登輝、2000年陳水扁、2008年馬英九和今年蔡英文的四篇就職演說內容進行分析。
第一部分:兩岸政治定位
兩岸關係
如何稱呼對岸政府?這是在台灣識別藍綠立場的重要標誌。簡言之,藍軍稱「大陸」,綠營直稱「中國」。在台灣現行憲政體制下,稱「中國大陸」更被接受些。因此國民黨的李登輝和馬英九,都數次以「大陸」稱呼對岸官方,陳水扁1次。
但在蔡英文的演說裏,首先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是:她沒有對北京政府的直接稱呼。談到兩岸關係時,她用得最多的是「兩岸」,一次稱「相關的各方」。她既不稱「中國」,也不稱「大陸」,而是用不確定的「相關各方」,「各方」勢必包括兩岸,但也保留了其他政治力量,潛台詞說白了就是美國,參與的可能性。是就職演說中罕見且非常特別的用法。
另外,在1996年的政治情境下,國民黨籍的總統李登輝大量使用「中國」、「中國人」這類用詞,它不同於綠營稱「中國」是把對岸當外國,李登輝講詞中的「中國」,仍然是基於統一意識的政治主張,例如兩岸「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幫中國人」這一類的表述。「中華民族」則是基於同樣意識的軟性訴求,李、馬都使用這個詞。
另外,做為主要政治主張,馬英九在2008年兩次提到「九二共識」;陳水扁說了一次「一個中國」,但上下文是「未來的一個中國」。
第二部分,兩岸關係的表述
總統的就職演說裏,經常反映了就職前及選戰期間的兩岸關係。最明顯的莫過於1996年總統選舉投票前的台海飛彈危機,台灣經歷了自1958年「八二三砲戰」(砲擊金門)以來最嚴峻的戰爭威脅。2000年投票前,北京政府少了武嚇,但「文攻」不減,時任總理的朱鎔基一席「誰搞台獨就沒有好下場」、「台灣同胞,你要警惕啊」的談話帶來的緊繃態勢,都反映在李、扁的就職演說中。
陳水扁的就職演說提到了「冷戰」、「威脅」、「武力」和3次「戰爭」,也2次訴求「和解」。李登輝也提到了「威脅」和「武力」。
「台灣」、「台灣人」和「台灣精神」之類的用詞,在李登輝的演說中用得明顯比其他三人少,而且一部分還是在「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這樣的脈絡下出現。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提到的次數差不多。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過去20年來「台灣人認同」的逐步確立。至於中性的「華人」一詞,陳、馬各用3次,李登輝和蔡英文都不用。
就職演說中會提哪些政治領袖?系出國民黨的李、馬兩人都提到了「國父」或「孫中山」。陳水扁另外點名了鄧小平和江澤民兩位中共領導人,馬英九提到了胡錦濤,都是用以闡述兩岸和平。
第三部分,價值觀的闡述
四位總統當選人對「民主」一詞使用的次數沒有明顯的差距,但陳水扁比其他三人更願意提到「人權」。這主要來自於陳水扁承諾遵守兩公約,希望藉人權體系參與國際社會,同時呼籲立法批准「國際人權法典」,並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
對於「自由」,陳水扁也談得比其他人更多。這和「人權」一樣,都反映了長期以民主價值挑戰國民黨的民進黨,首度執政時的理念宣示。對於「公平」一詞,陳水扁用的和蔡英文一樣多,而馬英九的演說中沒有出現。
第四部分,關於政治制度和政策
從2000年以來,台灣政治三度經歷政黨輪替執政,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都在就職演說中引以為重要成就。除此之外,四位總統也都提到了「主權」,其中李登輝用得最多,用以闡述「主權在民」之類的理念。馬英九用「憲政」或「憲法」的頻率則遠高於其他三人。
蔡英文使用「經濟」這個詞的頻率遠遠高過其他三人,這直接反應了蔡英文執政團隊所認定的台灣目前的困局,不管是內政的改革或者區域的參與,都直接聯繫到經濟議題。「南向政策」只有蔡英文提出,再加上以往罕見的「東協」和「印度」,也都可以理解為經濟議題的相關詞彙。
第五部分,關於性別和族群
族群平等一直是台灣走進民主化以來的重要議題,李、陳和馬三位都在演說中概括宣示了族群政策。馬英九四次提到「移民」,其中一次是自述為「戰後新移民」。
蔡英文沒有概括性地用「族群」一詞,但卻在演講中五次提到「原住民」或「原民」,伴隨的發言脈絡是:「我們不敢忘記,這個島上先來後到的順序」,從此衍生出的原住民生活照顧政策。以及更根本地向原住民致歉、推動自治、復育語言文化等。
另一個蔡英文大量使用,而李、陳、馬三人完全沒有提到的是「年輕人」,蔡英文整篇演說中九次提到「年輕人」,即使和其他的關鍵字相比,次數都非常驚人。其中包括「低薪的無奈」、「年輕人的困境」等。如果對照馬英九政府失敗的關鍵因素:年輕人發動的社會抗議。也就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蔡英文要花這麼大的篇幅去鉤勒一幅年輕人在自己執政之下的前景。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身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但就職演說中完全沒有提到「婦女」或者「女性」等詞彙和議題。事實上李、陳、馬三人也完全沒有,所以「婦女」、「女性」這類詞彙,20年來都掛着零分。
最後
最後,一位總統該怎麼稱呼自己?統計顯示,在就職演說中,李登輝和馬英九都依循台灣官場的習慣,以「登輝」和「英九」自稱,李登輝13次,馬英九7次。陳水扁也不脫這個習慣,但「阿扁」這樣的自稱,有濃重的草根鄉土氣味,完全切合他的出身背景,也顯得與平民百姓格外親近。
至於蔡英文,就直白地自稱「我」。事實上不只在就職演說裏,其他的公開發言中也幾乎沒有聽過例如「英文認為」、「英文期許」這類用詞。只能說,這類官場習氣或許真的令她很不習慣。
另一件蔡英文沒做的事,是在演說結尾時沒有率領群眾「呼口號」,2000年陳水扁喊的是「 自由民主萬歲、台灣人民萬歲」;2008年馬英九喊「 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各自反映了政治主張和支持者背景。但蔡英文沒有跟隨這個習慣,或許因為煽動群眾進入激情狀態,原本就不是她在行的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