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記者手記:作為外媒記者,我有個特朗普拒信收藏夾

桑德斯團隊對外籍記者最友善,去信必有回應。希拉莉最有總統架勢,報名程序一板一眼。最排外團隊,杜林普當之無愧。

端傳媒記者 馮兆音 發自美國

刊登於 2016-05-05

#編讀手記

【編者按】端傳媒駐美國記者,面對特朗普團隊的各種閉門羹,積累了不少應對經驗。而她並非受此冷遇的少數媒體。不能帶來了選票的非美國媒體都在特朗普團隊的視線範圍以外。如此機關算盡,卻未必得償所願。特朗普的白宮之路恐怕和記者的大選報導之路一樣艱難。

2016年5月2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在印第安納州表演藝術中心演講。攝:Aaron P. Bernstein/REUTERS
2016年5月2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在印第安納州表演藝術中心演講。

一早打開電郵,就瞥見一個有點刺眼的郵件標題:「你的媒體請求已被拒」。但我早已見怪不怪——這是我收到來自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團隊的第五封拒信。

其中好幾封,用詞一模一樣,可見是發給外籍媒體的拒信模板。「在2016年總統大選初選期間,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完全理解和尊重所有媒體,但由於場地大小、媒體空間和安全因素,我們必須控制入場媒體數量,將優先權給予本國和當地媒體。」這相當於宣佈,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外交指導思想下,外媒在美國大選中不容置喙。

在我的「拒信收藏」中,還有一封抬頭和落款欠奉、只有冷冰冰兩句話的郵件。「這不可能。感謝你的興趣。」如特朗普演說中常用的簡短句子般乾脆利落。

還有好幾次,我發出的請求石沈大海,再無回音。而我的申請,不外乎是以記者身份參加特朗普的公開活動、採訪競選團隊的地方新聞官和助選志願者、參觀競選辦公室等,並非不切實際的要求。

不僅官方渠道走不通,有一次,我還直接被特朗普的粉絲掃地出門了。也曾聽說,有華文媒體同行在活動入口處洽詢進場許可,惡狠狠的志願者招來保安將其驅離。而特朗普團隊的新聞人員,連面都沒露一下。

在採訪高度自由、活動信息高度透明的華盛頓新聞溫室中被慣壞了,我猝不及防地在美國最重要的新聞事件——總統大選中遭遇水土不服。我可遵循官方報名渠道,參與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玫瑰園的記者會,卻不一定能拿到總統參選人拉票活動的媒體入場券,原因顯而易見:外媒報導的讀者並非選民,無法帶來選票。

外媒報導的讀者並非選民,無法帶來選票。

「功利主義。」我的朋友、意大利記者Andrea Visconti以此總結美國政治人物與外籍媒體打交道的黃金法則。「在選舉年中,外媒在美國政客眼中毫無價值,2016大選也不例外。」 他擔任駐美記者20多年,報導過七屆美國大選。

在一眾總統參選人中,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團隊對外籍記者最為友善,去信必有回應,態度和氣,並無明顯的厚此薄彼。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最有總統架勢,報名程序一板一眼,而公關不耐煩時,不會給外媒好臉色。

最排外的競選團隊,特朗普「當之無愧」。連隸屬美國國務院、協助外國記者工作的外籍記者中心(FPC)都對此束手無策。今年3月,FPC組織一批外籍記者到佛羅里達州採訪初選,記者們獲准進入盧比奧(Marco Rubio)和克魯斯(Ted Cruz)的拉票活動,卻在特朗普處吃了毫不客氣的閉門羹。FPC的官員無奈表示,特朗普競選團隊是私人組織,對記者好壞皆是隨心所欲,只要行為沒有違法,無人能奈他們何。

為了進入現場完成工作,外籍記者們只能各顯神通,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民眾身份報名參加競選活動。到了現場跟身邊的人搭話,結果發現對方竟也是記者的情況,並不少見。

但在只限邀請的閉門活動中,這招就行不通了。特朗普在華盛頓豪華飯店侃侃而談他的中日韓、中東、歐洲政策時,幾十名來自這些地區的記者被擋在了門外。他們心有不甘,就像是沒被邀請參加高中畢業舞會的少女,儘管看不上這個滿嘴大砲、自戀自大的「舞伴」,但更難以接受自己被高冷地拒絕,錯過一場大派對。

將媒體玩弄於股掌中的特朗普冷對外媒的邏輯不難理解:他的目標,是說服加州的選民,他能搞定中國;而不是向中國人說明,他能搞定加州。

商人特朗普精明過人,但他真的算對了嗎?一位支持共和黨的美國大學生曾對我說,他寧願投票給獨立候選人,也堅決不投給特朗普的原因是:一想到特朗普在白宮前宣誓就職的畫面,將直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人的笑柄,他就覺得頭皮發麻、臉上發燙。無法得到國際認同和尊重的領袖,也勢必失去部分的國內支持。

外媒難以接觸到特朗普本人及他的核心幕僚,無法獲知其政策的深度細節和回旋餘地,只能斟酌講稿中的只言片語,或將鏡頭再次對準場外的示威者。不透明、不開放導致誤解與偏見,進而滋生揣測、憂慮,過早地觸發了盟友的不信任和對手的戒備。

而若特朗普將此番作風帶進白宮,駐美外籍媒體恐怕只能靠夜觀天象與CNN度日了。

記者簡介:

出生在廣州,求學台灣、義大利和美國,成長於每個踏足的角落。自詡為信仰人道主義的世界公民,以好奇心和愧疚感為主要生產力的拖延症患者。現居華盛頓,關注國際局勢和當季日劇,以及其他所有處在之間的東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