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朱宥勳:法式甜點在台灣的秘密,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這款輾轉傳入的甜點,身世充滿文化旅行、混雜、衝撞、在地化的歷史轉折,具體而微地象徵了台灣烘焙業的文化史。

朱宥勳:法式甜點在台灣的秘密,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一般台灣麵包店都會有的小西點,現有台式馬卡龍之稱。

朱宥勳|自由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一般台灣麵包店都會有的小西點,現有台式馬卡龍之稱。攝:徐翌全/端傳媒
一般台灣麵包店都會有的小西點,現有台式馬卡龍之稱。

台式馬卡龍的名字

或許該從「台式馬卡龍」開始說起。這是許多台灣人的兒時記憶,上下兩層海綿蛋糕體夾着一層奶油霜,製作成食指與拇指尖互碰時大小的小圓餅。我小時候,它並不叫做「台式馬卡龍」,而是叫做「小西點」。在1960年代到2000年代,台灣大部份販售麵包、蛋糕、甜點的店家,都會被稱為「西點麵包店」,將它稱為「小西點」,彷彿有點言過其實,把它視作店鋪的代表商品。我唸碩士班的後期,短暫居住在花蓮,那裏有家三十年的西點麵包店「亞信」,就有一款「大西點」,結構與上述完全相同,只是做成了熱狗長度的牛舌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