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會否被邊緣化?近兩年,這一直是香港熱烈討論的社會議題。
早前,部份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來教授中國語文科(俗稱普教中);香港無綫電視推出普通話新聞節目;一些大學教授被內地留學生要求轉用普通話授課⋯⋯種種社會事件都引發香港社會熱議和部分市民的擔憂。
不過,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總監白景崇教授的研究,在過去10年,廣東話在香港人口中的使用比例並無明顯降低。他在2014年進行的研究顯示,在香港730多萬人口,今天仍然有超過99%的人能說廣東話,與2003年進行的研究結果一樣。廣東話依然是建構「香港人」身分認同的重要因素。
白景崇還發現,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上,一共流傳著27種語言,有廣東話、普通話、英語、日語、葡萄牙語等廣為人知的語言外,也有人使用僧伽羅語、烏爾都語等我們平日較少聽到的語言。
白景崇是香港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總監,主力研究香港語言。他帶領的團隊由1983年起,每10年搜集資料,進行香港社會語言研究。最新一份研究中,該團體在2014至2015年以電話訪問超過2000人,將香港最常用的27種語言的分佈繪成一套語言地圖。
端傳媒選取呈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7種語言,每一種語言的背後,都透視著香港人口和文化的流變。
香港母語:廣東話
要改變一個地方的文化,先由語言開始,而香港這個地方的本土語言,正是廣東話。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其中短片《方言》,呈現的正是政府將普通話定為官方語言,母語廣東話被邊緣化的未來想像,勾起港人恐懼。
廣東話是粵語的一種,指的是澳門、香港等珠三角地區使用的廣府片。粵語中還有四邑片、香山片等不同口音。不過,學術界及一般使用中,都接受以「粵語」專指廣東話。
在80年代前,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中,香港人基乎只會說廣東話。現時香港全部地區,廣東話的使用者都接近100%。中西區、灣仔、南區及離島區相對較少能說廣東話的人,因為這些地區的人口結構比較複雜,包含了不同語系的人,比如歐洲語及南亞語等。
對於香港近年學習普通話的爭議,白景崇教授認為廣東話有助社會及文化的持續發展,廣東話有必要繼續成為港人的母語。
普通話
近年,水貨客、雙非兒童「佔領」香港北區等話題鬧得熱哄哄,有人說在北區,聽到普通話比廣東話還要多。但根據白景崇團隊的研究,原來荃灣區居民,才是最能說普通話的人,超過一半人能以普通話溝通。至於為何會是荃灣區呢﹖白景崇說他也未能解釋。至於其他地區,能說普通話的人平均超過40%。
那麼未來十年時間,是否足以令普通話成為主流?白景崇說,九七回歸後,學習普通話成為香港大氣候,香港目前超過四成人能說普通話,這十多年的「兩文三語」(編按:兩文指中、英文;三語指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教育功不可沒,令普通話普及化。
英語
近年不少私人教育機構進行的研究,都指港人英語水平下降。Prime English委託調查公司今年1月進行「在職人士英語發音測試」調查,發現一半在職人士英文發音僅達初中程度。去年英孚教育(EF)公布《EF英語能力指標2015》就指,本港成年人英語能力比南韓、日本和台灣等地更差,在全球70個國家中排33。
對這些,白景崇卻不認同。他是美籍英國人,他記得自己早年來港時,很多人都不會說英語,日常生活都有不少困難,「現在連的士司機都能說英語了!」
八十年代開始,在殖民政府推動下,英語在香港發展迅速,現時整體有超過6成港人,對英語口頭運用有一定認識,年輕一代幾乎沒有人不會說英語。但白景崇說:「由於職場沒有因應英語水平調整薪酬待遇,香港人的英語一般只停留在『可運用』水平,未能達到更高層次。」
一如所料,能說英語的人集中在中西區及灣仔這些香港商業命脈。北區、元朗及屯門,英語覆蓋率則比較差,大約只有三成半人能以英語溝通。
客家語
客家語在香港的覆蓋率是眾方言之首。在新界各區都能聽到客家語,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更高達341個,超過一半集中於北區、新界東部、元朗、荃灣及葵青,在這些地區,每十個港人就有一個能說客家語。
客家語的故事,可以追溯至清朝的雍正及乾隆。根據香港文化博物館資料,原來雍正和乾隆兩朝鼓勵墾荒,大量居民因此從江西、福建、潮州、嘉應等地遷到香港。為了方便與「本地人」作區分,這些「新移民」在戶籍上被編為「客籍」,他們也因此被稱為「客家人」。
由於這些客家人較遲遷入香港,只能定居於環境資源較差的農地,加上在清朝嘉慶七年前,只有「本地人」才能應考科舉,務農成了他們唯一為生的途徑,客家語也自然集中在新界農村了。
潮州話
走進觀塘,可以看到潮劇、舞龍舞獅和舞麒麟等,在盂蘭節還會見到潮州人在家門外掛上紅燈籠。觀塘是最容易發現潮州傳統習俗的地方,原來在1978年,觀塘浸信會還有潮州語翻譯系統,以照顧一眾操潮州語的教友,直到2009年才取消這個服務。
說到潮州文化,又怎能不提到潮州小吃。直到現時,在裕民坊附近一帶還有潮州糖餅和花生糖售賣。潮州文化根植觀塘,可想而知,這裡也是其中一個潮州語的地區。
除了觀塘,黃大仙和中西區也有不少人會說潮州語。但事實上,潮州語可以說是相當普及,幾乎每區都有一些會說潮州語的人,只是有別於客家語,潮州語主要集中在市區。
烏爾都語
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裔人士的母語。看看地圖,這些語言最集中在油尖旺、葵青和元朗區等,都是巴基斯坦裔人士在香港的聚居地。
白景崇說,第一代來港、現時較年長的巴基斯坦裔人士,普遍未能運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令他們難以適應香港生活,「所以同族間的人際網絡對他們來說就非常重要,選擇與同族聚居,正好能幫他們加快熟習香港的生活模式」。
聚居也方便尋找工作機會。白景崇表示,低學歷工種大多以中文寫招聘廣告,例如很多巴基斯坦裔人士從事地盤工作,但他們不能閱讀中文招聘廣告,「人際網絡變相成為他們的唯一尋找工作的方法」。
其他不少南亞語言,比如印度語等,在香港都呈現這種在地區集中現象,反映了語言有集中人口的功用。
泰語
說起泰語,你又估計會集中在哪些地區呢﹖會否想到有60間泰國菜館以及多間泰國雜貨店的九龍城呢﹖
研究結果卻出乎意料,香港絕大部份泰語人口集中在離島區,九龍城區會說泰語的人,比灣仔區還要少,對這一印象,白景崇也未能解釋原因。
潮汕話是現在的說法,以前都叫潮州話。
Grover评论的很正确!我正想写同样的内容呢!不知道是白教授对汉语各个语系研究的不够透彻,还是编辑的问题?其实上维基百科就有答案了
「廣東話」在語言學上根本不存在。把「廣東話」等同於「廣府片」更是謬誤。香港人普遍所用的乃是漢語族-粵語-廣府片-廣州話-香港腔。
文中提到的27種語言也有重複。潮州話屬於漢語族-閩語-閩南語-潮汕片-潮州腔。但香港所用,不只是潮州腔,而是潮汕各大腔(潮州、汕頭、潮陽、揭陽等)皆有,因而是潮汕話,而非潮州話。
但27種語言中同時又有「福建話」,而潮汕話隸屬福建話/閩語,根本是重複。香港福佬人所用,乃漢語族-閩語-閩東語,包括福州話等。
此外,文中提到的「印度語」也不存在。印度語音近百種,但沒有印度語。使用人口最多的本地語言(即官方語言英語除外),係印地語(Hi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