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巴拿馬文件

包淳亮:巴拿馬文件中消失的美國人

美國主流媒體對巴拿馬文件的一度缺席,或許得換上一副眼鏡重新理解。

刊登於 2016-04-15

#巴拿馬文件

包淳亮: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簽署了《托里霍斯-卡特條約》,美國將巴拿馬運河主權轉交給巴拿馬,這使美國右派對巴拿馬非常不滿,且讓美國國稅局更嚴格查核與巴拿馬有關的資金流動。攝:Rodrigo ARANGUA / AFP
包淳亮: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簽署了《托里霍斯-卡特條約》,美國將巴拿馬運河主權轉交給巴拿馬,這使美國右派對巴拿馬非常不滿,且讓美國國稅局更嚴格查核與巴拿馬有關的資金流動。

看到巴拿馬文件的一些中文報導與英國《衛報》的報導後,我第一時間打開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洛杉磯時報》的網站,然後在臉書上寫下:「美國主流大報,首頁幾乎看不到巴拿馬文件的相關報導。為什麼?」

本文是這個問題的追索之旅。

美國資本不愛巴拿馬?

4月3日,歷史作者Eoin Higgins 在其個人網誌的一篇評論,給了一個看似有說服力的答案。

文章說,莫薩克·馮賽卡公司於1977年成立,同年美國與巴拿馬簽署了《托里霍斯-卡特條約》(Torrijos-Carter Treaties),將巴拿馬運河主權轉交給巴拿馬。這使美國右派對巴拿馬非常不滿,所以讓美國國稅局更嚴格查核與巴拿馬有關的資金流動。

更甚者,從1977年到1989年,巴拿馬的領導層是由軍方獨裁者、前中央情報局線人諾瑞加(Manuel Noriega)所控制。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將他趕下台。把錢財、資料、各種法律文件,放在這樣一個很容易成為美國干預目標的國家,當然也不明智。放在英國統治下、不大可能被美國軍事干預的地區,如英屬處女群島(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等,似乎更為理想。

更進一步,在2010年美國與巴拿馬貿易提升協議中,還附帶了稅收條款。該條款的第5條規定,雙方可不必根據法律原因,就可向對方請求分享該國人民的財稅資訊。莫馮公司所提供的空殼公司服務,就在這一協議的打擊範圍之內。因此絕大多數有需求的美國人,都不會把巴拿馬當成藏錢的地點。也因為這樣,巴拿馬文件中很少提到美國人,所以美國刊物第一時間就很少關於此文件的報導。

這個答案,還可以和之後許多,關於美國境內開設空殼公司極為便利的報導相呼應,亦即還是認為美國媒體疏於報導,僅是由於該文件中美國人較少之故。

俄國操作的陰謀論

不過隔三天,7日,美國最權威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刊載俄國專家Clifford Gaddy的文章,「事實上巴拿馬文件後面是俄國人?」,讓前述說詞顯得相對天真。

該文認為,雖然西方國家各報,都以俄國總統普京的親信涉案當頭條,但是「會叫的狗不會咬人」,沒有任何證據指稱普京本人涉及其中,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其中有犯罪、偷竊、逃稅、洗錢等活動。況且,所稱金額不過20億美元,與過往傳聞的數百上千億美元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他認為巴拿馬文件不僅傷不了普京,還有利於普京,因為文件更加是西方的醜聞。

文章認為,能夠將那麼大量的資料搞到手,理當認為有「情報單位」介入其中──俄羅斯與維基解密也認為如此,只不過宣稱是美國情報機關幹的。但Gaddy認為,揭露這些文件者不關心法治或他人隱私,因此才會將這麼多文件洩漏出來;揭露者也對可能帶來的政治動盪毫無所謂,顯示了一種無政府主義態度。假若是俄國這樣做,將使西方對於普京腐敗的詆毀變得無關痛癢,且反而將對西方政壇構成大得多的動盪。

該文認為,竊取巴拿馬文件的,極可能是直屬克里姆林宮的俄國金融監理局(RFM)。該單位由普京組建、且僅向他負責;其掌控洗錢、離岸中心等情報,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類似組織中最強大有力的。至於洩漏文件的過程,奧妙之處在於沒有洩漏多少俄國的秘密,但卻讓外界因此不會懷疑俄國。

巴拿馬文件沒有牽扯到很多美國人,雖不能排除是由於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尚未公布,但也不無可能是俄國人刻意刪掉美國人,以此作為勒索手段。因此「最重要的是那些沒有被公布的人,他們會成為被俄國勒索的對象」。

這樣的推論,讓人想到宋鴻兵「貨幣戰爭」之類的陰謀論,其中不乏破綻。不過布魯金斯學會在自己網站上刊這樣的文章,人們多少得更嚴肅一點看待。如果是這樣,那麼美國主流媒體對巴拿馬文件的一度缺席,或許也得換上一副眼鏡重新理解。

親帝國主義的美國媒體

ICIJ雖然有可能為了「養新聞」,刻意拖延公布涉及其中的重要美國人,但也可能由於所謂的「主流媒體」與ICIJ處於對立關係,因此也傾向於忽略或打壓由後者提供的新聞。從ICIJ公布的調查記者名單上,也沒有美國那幾大名報的記者在內,或可見一斑。

各國主流媒體都是重要「陣地」,編輯是久經考驗的「新聞戰士」,但是各國的管理方式不大一樣。中國的顯然管理方式過於死板,很多主要媒體也缺乏捍衛主流價值與政權穩定性的覺悟,而這也反過來讓管理機關更傾向於「控制」而非「引導」,搞得《環球時報》之類媒體對巴拿馬文件的報導,甚至拿俄國做榜樣,不知是否堪稱對宣傳體系與其他站不穩立場的報章的控訴。

美國的主流媒體不大可能要ICIJ不報導,但是他們可以忽視或選擇性的報導,可以長篇累牘的轟擊某人。主流媒體直到桑德斯在各州初選中數度勝選,才不得不跟進報導;對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德州參議員克魯茲的性醜聞,幾乎完全消音;且長期以來,幾乎每日刊載數篇譏嘲特朗普(川普)的文章。

ICIJ主導下對巴拿馬文件的解析,沒有美國幾大主流媒體的參與。且一般認為,巴拿馬文件的公布,不利於西方的政治形象與社會穩定,在選戰中,又更有利於質疑主流的桑德斯、特朗普,不利於受到主流青睞的希拉莉等候選人。如此一想,美國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的沉默,似乎有了更深刻的內在原因。

美國階級的悖離

主流媒體支持美國全球帝國霸業,支持那些支持這個霸業的總統參選人,但是這個全球化對美國白人中下階層的打擊,比人們一般以為的還要嚴重。

例如《紐約時報》4月14日報導指出,在特朗普大獲全勝的密歇根州,製造業的時薪已經從2003年的高點28美元下降到目前的21美元,根據通貨膨脹進行過調整後,跌幅達到了驚人的25%。同時,該州的製造業崗位數量已經從1999年9月的將近90萬個降到不足60萬個,全美各地的情況都與之類似。

中下層的美國人感到下一代不會有更多機會、生活不會變得更好,「美國夢」對許多人而言已經破滅。產生這種結果的一大原因,被歸咎於工會力量的式微,以及大量工作流失海外,使美國藍領白人階級的生活受到嚴重衝擊。而《華盛頓郵報》3月4日刊過文章指出,白人死亡率上升的中小城鎮,也正是特別支持特朗普的地方。

《華盛頓郵報》在4月10日的報導指出:過去十餘年,在各種性別、年齡層與族裔組合中,死亡率一向最低的中年白人女性,竟出現了死亡率大幅上升的奇特現象;年近50歲的農村白人婦女,20世紀末每年每十萬人死亡228人,現在則上升到296人,上升了30%。若從1990年算起,農村白人婦女的死亡率更上升了50%。25歲到35歲之間的男性死亡率,在過去十餘年也增加了,而在2008年大蕭條的打擊下,55到65歲之間的白人男性,死亡率也有明顯增長。

特朗普受到最多中下層白人的支持,也受到最多美國士兵的支持。這些人另一個最支持的對象就是桑德斯,而這兩個候選人都不受主流媒體待見。不得不說,那些最願意為美國而不顧一切、為美國而死的人,正在被美國上層主流精英所犧牲。美國主流媒體捍衛既有的全球帝國秩序,因而對巴拿馬文件疏於報導,對特朗普與桑德斯的冷眼以對,但這其實也反映了美國的上下悖離。

美國主流媒體人,在巴拿馬文件出爐之際輕描淡寫,宛若神隱;美國某些政商名流,「可能」原本列名文件,卻因爆料者預謀敲詐,刻意遮蔽;更多中下階層的美國人,在巴拿馬文件所反映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衝擊下,生活艱困,甚至是壽命減短。巴拿馬文件中消失的各種美國人,比起其中被報導的人,更值得人們關注。

(包淳亮,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