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是時候,走進選舉前的香港立法會

立法會大堂掛着藝術裝置《人物》,象徵這裏屬於公眾。今天,我走進立法會,只見到五個保安、兩個職員,還有一部安檢機⋯⋯

端傳媒實習記者 許創彥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4-13

香港立法會選舉9月4日舉行,端傳媒推出專題網頁,全方位報導立法會動態:《擂台》中議員比拼;《時報》呈現議會最新動向;《精讀》帶你認識立法會;《焦點》追蹤最熱政題。

今日起,請緊貼。

立法會大樓地下大堂。攝:盧翊銘/端傳媒
立法會大樓地下大堂。

拉布、點人數、流會、對罵,曾鈺成(立法會主席)、長毛(立法會議員梁國雄)……香港的立法會中,天天上演的這些劇目與劇中人物,與我這般「老百姓」的日常這麽遠,但其實又那麽近。

今年3月,立法會通過高鐵追加撥款,加上之前的撥款,累計從庫房掏出了 952 億港元——這意味着,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香港市民都為高鐵埋單 13,000 元。2015/16年度政府說要宣傳《基本法》,就又花了 382 萬元。對於買樓遙遙無期的我來說,那可是沙田大型屋苑一個兩房單位的售價(心裡暗罵)。

圖:端傳媒設計部

這些政府開支,一分一毫都要經過立法會審批,議員的每一個決定,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除此以外,立法會還有權力制定法律、監察政府工作、甚至可以彈劾那位自報「我是梁特首」的特區行政長官。

所以,立法會與我在這個城市的生活有着「非常關係」。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各路人馬正蠢蠢欲動、準備出戰。在這個時刻,是時候我要走進立法會。

登記、登記、登記

「你好,這裡是立法會大樓。有什麼可以幫忙呢?」一把聽起來很年輕的女聲問。4月5日我致電立法會,拿著電話結結巴巴地問:「如果我明天想到立法會參觀,請問要辦什麼手續呢? 」

這是我第二次致電立法會。上一次致電也是為了查詢參觀事宜。當時是2014年夏天,我在大學做暑期工,正幫忙籌辦一個立法會參觀團。不過兩年以來,香港經歷過雨傘運動和政改方案表決後,位於金鐘的政府總部和立法會都加強保安:政府總部外的公民廣場不再開放、立法會大樓多個出入口加設圍欄⋯⋯

在這情況下,我再次致電查詢能否參觀立法會。女職員似乎司空見慣,她不慌不忙、語氣平淡地背誦那套標準答案:「如果你想參觀地下大堂,你可以明天來登記;若你要來旁聽的話,那你同樣可以明天登記。明天九點有財務委員會會議,記得帶身分證登記,否則不能進來。」

短短幾句話裡,她說了三次「登記」。

根據立法會規定,不論是香港市民或旅客,只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登記,都可以到立法會旁聽會議。

掛線後,我回憶兩年前參加立法會導賞團時,不單可以走訪各大會議室,更可模擬議員開會,於是我趕緊回撥立法會。

「很抱歉,若要參加導賞團,你需要七天前預約登記的。」又是「登記」,不打緊,明天我依然決意走走。

「請先過來安檢」

4月6日上午,回南天,潮濕。

我來到位於金鐘的立法會,站在訪客登記處門外,只見那裡安放着兩部巨型的安檢機,如同左右門神或鎮宅銅獅。我相當肯定,上次到訪時並沒有「安檢」。門口站著三名西裝筆挺的保安,其中一名一見到我,二話不說就走近問道:「先生,有什麼可以幫你呢?」

我表明想來旁聽後,他便跟我說:「你要登記,不過請先過來做安檢。」他徐徐走到安檢機前,示意我把背包放在運輸帶上,掏空褲袋,從金屬探測機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每次在機場做安檢時,我都難免會有點緊張,生怕探測機嗶嗶作響,要被職員用金屬探測棒打量全身。幸好,這次探測機沒有響,保安着我收拾好個人物品,把東西放在儲物櫃內。

我把手機、錢包放回褲袋,接著將相機掛在頸上。女保安頓時面有難色,攔住我說:「先生,旁聽時不准拍照。」儘管我連忙解釋沒有打算在會議廳內拍照,只是想把貴重物品帶在身上,但她堅決要我將相機留在儲物櫃。我唯有放下相機,走到旁聽登記處,交出身分證辦理登記手續。

立法會大樓。攝:盧翊銘/端傳媒
立法會大樓。

猶如紫禁城的立法會

取了旁聽證後,一名女保安已悄悄站在我旁邊。她領着我走,然後打開了進入立法會的木門,低聲跟我說:「請往前行,轉右,然後你會看到我的同事。」

我有這樣的感覺:我走進了「紫禁城」,通往皇殿的秘道上,守衛森嚴,每隔幾步就有一名「大內侍衛」站崗。從登記處到會議室短短兩分鐘的路程內,七名保安沿途監察我。他們似乎深怕我是「叛軍來使」,絕不讓我離開他們視線半步。

當我乘扶手電梯到二樓時,想停下步看看,豈料三樓旋即有把聲音喊下來對我說:「先生,你要去的地方是三樓。」她就這樣一直盯着我,催促我繼續路程。

我心裡暗罵自己:「真糊塗,皇宮內是不可以亂走的。」經過重兵把守的重重關卡,我才終於抵達會議廳。

我在會議廳的旁聽席上隨便找了個座位坐下來,除我外只有三個人。財務委員會這時正審核 2016/17 年度開支預算的特別會議,討論工商與旅遊的相關事宜。原來旅遊發展局申請了 8400 萬元撥款,向旅客推廣香港活力之都的形象,其中包括 1200 萬元的廣告製作費。

在席議員謝偉俊卻質疑這筆錢並不划算:「電影《十年》僅用了五十萬製作費,就達到如此廣泛的宣傳效果,為何政府要耗費24部《十年》的製作費用呢?」 政府官員不斷重申他們審慎理財的原則,重覆又重覆,話題就此輕輕帶過,納稅人於是又「被支付」了 1200 萬元拍一條廣告片。

正午時份,財委會主席陳健波宣佈這節討論結束,休會。我伸了個懶腰,準備動身離開時,一名女保安已在門外守候,問我之後是否立即離開。我跟她說還想到地下大堂逛一逛,她眨了眨眼,然後幾番提醒我,要先去旁聽登記處拿回東西,才能到正門大堂登記。我點一點頭,然後就從三樓回到地下。

立法會內的「一地兩檢」

到了地下,另一名女保安已在扶手電梯旁「迎接」我。她一開口就問:「先生,你打算待會參觀大堂嗎?」顯然,剛才會議廳當值的那名女保安已通報了我的行蹤。之後,又有另一名男保安迎面走來,帶我回旁聽登記處,拿回背包和相機等。

離開了旁聽登記處,我轉到立法會地下大堂,一張告示清晰地貼在當眼處:「由2015年5月1日起,到訪立法會綜合大樓的訪客須接受安全檢查及出示身分證明文件。謹請遵從立法會秘書處人員的指示。」儘管我之前已經在立法會另一個出入口完成安檢,來到這邊又要安檢。

近月來,立法會有一群議員用盡千方百計,想要在香港高鐵實施一地兩檢;想不到在立法會內,「一地兩檢」原來已經以另一種形式率先實行。

藝術家Cornelia Erdmann的作品《人物》。攝:盧翊銘/端傳媒
藝術家Cornelia Erdmann的作品《人物》。

《人物》

又一次安檢,又一張導賞證,我終於可以在立法會地下大堂逛逛。

抬頭一看,牆上掛著名為《人物》的藝術裝置,是藝術家Cornelia Erdmann的作品。我看著這些作品,勾起了兩年前第一次來參觀的零碎記憶,當時帶領導賞團的職員來到這個藝術裝置下,曾用驕傲的聲調說:「它描繪的是社會百態,同時顯示這座城市屬於公眾的,包括立法會。」今天,我環顧四周,整個大堂除了我,就只有五個保安、兩個職員,以及一部安檢機。

十二時半,我情緒帶點失落,離開立法會大樓。我在想,今屆選舉我一定要投票,是時候,改變香港立法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