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種小麥好久了,久到讓人忘記台灣確實可以種小麥。台灣種植小麥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時期,日治時代開始有規模地種植小麥,1960年代達到巔峰,栽植面積曾高達兩萬多公頃。但其後漸漸不敵價格低廉的美國麵粉,本土小麥節節敗退,栽植面積大幅下修,1997年本島僅餘20公頃麥田,還是靠着提供釀酒原料給金門酒廠製作高粱酒,才勉強在台中大雅一帶留住小麥種原。
由於太早棄守以食用為目的的小麥栽植,目前台灣普遍栽植的小麥品種「台中選二號」其實主要用於製酒,講究風味特性,但蛋白質含量較低,本來就不適合製粉。這也導致小麥復耕推廣初期,台灣小麥製成的麵粉始終擺脫不了蛋白質含量不足、操作性不佳、氣味特殊等不甚理想的印象,加上台灣地狹人稠,土地、人力成本都高,光生產成本就是進口小麥的兩倍,「品質不一定比人家好,價格肯定比人家貴,量又不穩定,台灣到底適不適合發展小麥?」此類爭議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有討論總比沒討論來得強,可到底「能不能」,做比說來得重要多了。
在台灣種小麥最強有力的理由與動機,莫過於「糧食自給率」。根據統計,現在的台灣人一年吃四十幾公斤的米、三十幾公斤的小麥,「雙主食」已成既定事實,小麥不只是食糧,更是戰備物資。2007年的糧食危機,催生了台灣小麥的復耕。當年俄羅斯大火、澳洲大水,全世界糧價攀升,台灣遭遇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物價波動,黃豆、小麥、玉米齊漲,高度仰賴進口物資的台灣,總算體會到自給率之於糧食安全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