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种小麦好久了,久到让人忘记台湾确实可以种小麦。台湾种植小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时期,日治时代开始有规模地种植小麦,1960年代达到巅峰,栽植面积曾高达两万多公顷。但其后渐渐不敌价格低廉的美国面粉,本土小麦节节败退,栽植面积大幅下修,1997年本岛仅余20公顷麦田,还是靠着提供酿酒原料给金门酒厂制作高粱酒,才勉强在台中大雅一带留住小麦种原。
由于太早弃守以食用为目的的小麦栽植,目前台湾普遍栽植的小麦品种“台中选二号”其实主要用于制酒,讲究风味特性,但蛋白质含量较低,本来就不适合制粉。这也导致小麦复耕推广初期,台湾小麦制成的面粉始终摆脱不了蛋白质含量不足、操作性不佳、气味特殊等不甚理想的印象,加上台湾地狭人稠,土地、人力成本都高,光生产成本就是进口小麦的两倍,“品质不一定比人家好,价格肯定比人家贵,量又不稳定,台湾到底适不适合发展小麦?”此类争议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有讨论总比没讨论来得强,可到底“能不能”,做比说来得重要多了。
在台湾种小麦最强有力的理由与动机,莫过于“粮食自给率”。根据统计,现在的台湾人一年吃四十几公斤的米、三十几公斤的小麦,“双主食”已成既定事实,小麦不只是食粮,更是战备物资。2007年的粮食危机,催生了台湾小麦的复耕。当年俄罗斯大火、澳洲大水,全世界粮价攀升,台湾遭遇石油危机以来最大的物价波动,黄豆、小麦、玉米齐涨,高度仰赖进口物资的台湾,总算体会到自给率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