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6中國兩會

解讀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以不變方針應對台海新局​

去年在文本中沒有出現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一語,今年重提,也算是大陸方面對台灣政局新情況的針對性回應。

何方

刊登於 2016-03-11

#2016中國兩會#中國大陸

2016年年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工作報告。攝:Andy Wong/AP
2016年年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工作報告。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發布後,許多人都很關心:大陸對台方略、兩岸政策的宣示和表述,是否有值得解讀細品的新信號?

和去年以188字寫成的涉台對段落相比,今年述及兩岸關係的篇幅則為156字,文詞略有縮減,但核心份量沒有實質的改變。

對讀兩個年度的報告文本可以發現,打頭的第一段話都是一樣的。儘管,今年一月份台灣剛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使過去八年來的國民黨執政告終,民進黨即將在五月二十日重新掌政。但是,打頭的第一句話仍然鮮明地告訴我們:既有的對台工作方針會繼續堅持。而這個方針所堅持的核心概念是什麼?仍然是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

雖然,從選後以來島內對大陸要如何應對蔡英文的上台,一直有一些揣測─其中還有人天馬行空地以為,只要民進黨勝選,大陸就會放棄對九二共識、對兩岸同屬一中的堅持。

然而,今天李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清楚否決了島內某些人士的這一幻夢;換句話說,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仍然清晰、仍然容不得一絲模稜兩可、打馬虎眼的空間。

而去年在文本中沒有出現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一語,今年重提,也算是大陸方面對台灣政局新情況的針對性迴應。

而這句話,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連着一起說,其理至明:意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是一體兩面、緊密相連、不可割裂的。要得,則兩者兼得;若要挑戰、顛覆此一得來不易的現狀,則恐兩者俱失。這一信號和意旨,相信是島內的各方政治勢力,也應該會有清醒的解讀。

再往下看,雖然台灣內部的政情出現了新變化,但是,大陸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文教、科技等領域交流的意願和善意沒有改變;對台灣民眾既有的惠台措施,應該能夠得到持續地鞏固和保障。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述中,還寫入了此前已在其他文件、政策宣示中頻繁出現的「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頗令人振奮。

畢竟,基層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最廣闊主體;青年是兩岸各領域交往的接班人和生力軍。理解基層、靠近青年,就是在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築牢基礎,這一客觀現實,不論台灣政情再怎麼變化、主政勢力再怎麼交替,都不會改變。

不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去年文本中出現的「努力推進兩岸協商對話」一語,今年並未出現,個中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眾所皆知,目前兩岸已經習以為常的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其實並不是無根之木、無由之水。

兩岸已經簽署的23項協議,雖然涉及領域包含三通、司法互助、醫療衞生、核電安全等方方面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這些兩岸交流的空中快軌,都是立足在同一個政治基礎上,也就是前面所述及的─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之上。

當前,即將主政的民進黨,迄未能在兩岸關係定位、一個中國原則上等關鍵問題上,作出明確的答覆和表述。

雖然,蔡英文在選舉之後不斷朝温和化、和緩化的姿態和路線修正,意欲直接繼承馬英九政府八年間和大陸維持穩定繁榮和平關係的成果。但是,如果在攸關國家定位的關鍵問題上,民進黨無法和大陸達成共識與諒解,則現行兩岸當局通過兩岸兩會進行的制度性協商暫遭擱置,亦不是不可想像之事。

如果此一情況發生,要如何轉圜?解鈴還須繫鈴人,就端看台灣全體民意和即將執政的民進黨當局如何拉鋸了。

在報告這一段落的接近尾聲處,出現了大陸要與台灣同胞「共擔民族大義」一語,頗見新意。

共擔民族大義,劍指的想來是中華民族以外的外部壓力。聯繫到迄今大陸還需仰賴台灣共同維護的「祖權」,此處實際上就是正告即將上台的民進黨政府,不要片面動搖、放棄台灣當局在南海和釣魚島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尤其,蔡英文迄今關於南海的立場,仍只言及會固守目前台灣控制的太平島主權;但是,除了太平島以來,國民政府從1946年劃設的,二戰後中國對整個南海U型線範圍內的主權宣示,台灣方面還要不要繼承?而美國不斷施壓、要求台灣放棄南海主權立場的願望會不會得逞?這些尺寸之間的調整,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在南海問題上大幅繼承了國民政府立場的北京,在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國際法理鬥爭越演越烈之際,斷難接受台北如果一旦棄守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主權立場的此一尷尬局面。

此外,在日前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作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也特別提出將在今年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150週年的誕辰。眾所皆知,孫中山先生在兩岸都是廣受景仰的政治家,更是台灣與大陸最緊密的政治、法理與情感紐帶之一。這一情感,不只是1949年隨國民黨當局遷台的200萬軍民有之;在台灣經歷過日據殖民時代的3、400萬同胞,更有不少人在殖民時期就非常仰慕中山先生的革命義舉,或私下流傳、研讀他的革命理論,以此作為對殖民當局的一種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抵抗。

當孫先生在北京去世之際,北京大學台灣同學會掛出的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向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柣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更深刻而生動地說明了這樣的感情。

紀念孫先生的誕辰、肯定孫先生的歷史地位和政治意義,在兩岸本來應該是一件最沒有爭議的事。然而,在民進黨重新主政後,孫先生的地位會不會被淡化、他的名譽和功勛會不會遭受一波波的扭曲?

進一步而言,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會不會動用手裏的權力,和台灣島內敬仰孫先生的主流民意逆向而行,並以此作為疏離兩岸歷史淵源、隔膜兩岸共同情感的手段?這一點,必將是未來一整年內,台灣島內群眾、兩岸全體同胞和全球華僑華人都會緊緊盯著的焦點。

(何方,資深記者,兩岸關係觀察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