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車多路窄?看京都人以堵車來解決堵車問題!

歷史與傳統如此脆弱,車一輾過就碎,京都堅守着自己的價值,不受「經濟發展」的媚惑,才讓這品牌慢慢成形,化為我們喜愛的京都。

刊登於 2016-02-29

[SITE SEEING] 走到哪,看在哪,看建築,看人文,看風景。

京都市政府在2001年宣佈了「步行城市·京都」的發展方向,四条通的修路工程也是為了配合這計劃。攝:林琪香
京都市政府在2001年宣佈了「步行城市·京都」的發展方向,四条通的修路工程也是為了配合這計劃。攝:林琪香

在繞進四条烏丸的路口上,我跟老公幾乎要吵起來了。這條見鬼的公路,本來就常堵車,數個月前修路工程結束,車路竟然變得更窄了,原本往來各有兩條行車線,現在減至只有一條,只需兩分鐘的車程,如今我們卻在路上一抖一抖的爬行了十五分鐘仍不見終點。早就說過了,坐阪急電車不就好嗎?騎什麼摩托車呢?

一個「先死而後生」的改路方案

四条烏丸至四条河原町一帶,是京都市主要的購物商業區,高島屋、大丸百貨、0101百貨、寺町商店街、新京極商店街的入口,都設在這段路上,當地人在此區購物,旅客來京都時必定到訪,大部份於京都市穿行的公車,都會路經此地。修路以前,行人在路上只能蟻行,汽車亦如是,即使不是繁忙的上下班時間,都能看到長長的車龍。公車、計程車、準備下貨的小貨車、私家車輛、摩托車,都一臉不耐煩,唯有於車輛狹縫中穿梭的腳踏車還算自如。

修路前這段四条通的行人路僅有七米闊,每小時有七千人通行,而有十五米寬的車路,每小時則只有二千二百人能使用。

面對着教居民、於此地上班上學的人們頭痛的堵車問題,重新規劃公車路線,或是加闊行車路等一向都被認為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不過京都市政府卻不以為然,反而作出驚人的決定──收窄四条通的行車路。

京都市早在2001年時,便宣佈了「步行城市·京都」的發展方向,四条通的修路計劃亦於2005年時開始咨詢,直到十年後的2015年,總算正式動工。修路前這段四条通的行人路僅有七米闊,每小時有七千人通行,而有十五米寬的車路,每小時則只有二千二百人能使用。

汽車與腳踏車共享着收窄了的行車路。攝:林琪香
汽車與腳踏車共享着收窄了的行車路。攝:林琪香

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收窄車路,引致交通嚴重阻塞,看來似是削減了經濟效益,然而數字告訴我們,寬闊的車道跟狹窄的行人道相比,受惠人次實在相差太遠。此次修路工程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烏丸通至鴨川的一段四条通,將一半的車路讓給行人,以擴闊行人道,同時借此導入以行人及公共交通工具作為道路優先使用者的概念。這可謂是一個「先死而後生」的方案,先讓不好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硬開着私家車輛到來的人(亦即我跟我老公)嚐盡堵車的苦頭,嚇怕了,從此懂得繞道而行,當然更好是能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京都優質品牌的煉成

京都市並非首次推行如此驚人的政策,若比較東京都與京都市的繁華區,便會發現京都市的市容暗淡多了。京都市政府對商店的招牌有着嚴格規定,大樓屋頂上的廣告被全面撒走,走馬燈式的告示版是被禁止的,色彩也有各種限制。

讓不好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硬開着私家車輛到來的人(亦即我跟我老公)嚐盡堵車的苦頭,嚇怕了,從此懂得繞道而行,當然更好是能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在這些規例跟前,全球分店舖天蓋地的麥當奴也得讓步,撒走原來的大紅招牌,換上棗紅色的。郵局也不例外,全國的郵政局招牌都是橙底白字的,來到京都市便改為白底橙字。當然,都市的高樓外常見的搶眼巨型高級商品廣告,也無機會在京都市登場。另一方面,2007年重修了大廈高度限制,無視地產發展商的不滿,規定新建的大廈不得高於七層。

京都市對招牌的規定極為嚴格,不在指定用色以外的色彩,只能佔整個招牌的百分之二十,懸掛着大廈上的,也不能高於大廈樓高的三分二,整體闊度不可以超過行人道。攝:林琪香
京都市對招牌的規定極為嚴格,不在指定用色以外的色彩,只能佔整個招牌的百分之二十,懸掛着大廈上的,也不能高於大廈樓高的三分二,整體闊度不可以超過行人道。攝:林琪香

現在的京都市努力維護着自己的尊嚴,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她亦曾經迷失,一心要演化為如同東京及大阪的大都會。到了1980年代日本處在泡沬經濟的時期,為保護京都市景觀而設的大廈高度限制一度放寬,在此期間,大量傳統町家被推倒,建成了一幢幢窄長的高樓,眼下的京都,快要朝着日本隨處可見的二三線城市的道路走去,1990年代的經濟泡沫爆破,京都市才驚醒過來。各人有各人的路,京都市自有自己的價值,京都市政府重新重視自然環境、傳統工藝以及歷史留下的生活智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她亦曾經迷失,一心要演化為如同東京及大阪的大都會。

京都市長門川大作,自2008年上任以來,一直很積極地把京都當作品牌來經營。在公開場合上,門川大作都堅持穿着代表了日本傳統的和服,又推行被稱為「用清酒乾杯條例」的政策──日本宴會開始時都會乾杯,在這條例下,官方宴會在乾杯時,棄用啤酒,改用日本酒,又鼓勵傳統產業的團體跟隨,藉此推廣日本酒文化。

在今天的日本人眼中,京都已成為了特別的存在,她象徵着傳統與質素,京都出產的東西都被認為是好的,京野菜的價錢也比其他地區的昂貴,產品名字上的「京」字,彷彿成為了信心的保證。這個品牌是由歷史堆積而成的,但歷史與傳統如此脆弱,車一輾過就碎,京都堅守着自己的價值,將之捧在手裏好好保護,不受「經濟發展」的媚惑,才讓這品牌慢慢成形,化為我們喜愛的京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