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李濠仲:允許孩子當一個孩子

人人都說挪威是「兒童與母親的天堂」,台灣爸爸李濠仲辭任記者,隨妻子移居挪威,跟女兒挪拉一起體驗這天堂似的生活,學習挪威人如何當父母,發現關鍵原來是要允許孩子當一個孩子,就是如此簡單。

刊登於 2016-02-26

【編者按】在紛擾的世代,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莫衷一是的說法,讓家長越來越迷糊。我們希望透過一封封給家長的信,集結兩岸三地的智慧,期望為人父母的,可從中找到新的視點,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見度。

娜拉滿週歲家中合影。李濠仲提供圖片
娜拉滿週歲家中合影。

身為父母,我們其實老早就已認清,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小孩的笑聲可以帶走一切煩惱」這回事。親職工作極其瑣碎繁重,尤其很多時候都是在嚴重睡眠不足下勉為進行。

在孩子終究習得一定自理能力之前,整日因餵奶、換尿布、哄睡覺而焦頭爛額的爸爸、媽媽,其生活彷彿希臘神話中被詛咒的薛西弗斯,每天都得將一顆巨石推上山頂,然後看著它滑落山下,如此反覆為之,似是永無止境。孩子的笑容當然是甜美的,卻也無法讓人視而不見那美好背後堆積如山的育兒雜事。

猶記得大女兒出生的一刻,挪威醫院的護士耳提面命,「今天起,你們將正式晉升為『父母』,千萬別天真地以為生下孩子就可以開始規劃出國度假了。請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她所說的「責任」,無非就是照顧好一個蠕蠕而動小生物的吃喝拉撒睡。而我們事前絕對想像不到,那居然會是一道至為棘手的難題,甚且不時為此引發夫妻間的額外爭端。

我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和一個軟趴趴的小傢伙共處一室,我們甚至記不起自己當初是如何被父母親帶大。我們以為人類就是會操持碗筷吃飯、會自行更衣、沐浴,會在馬桶上大小便,懂得透過溝通理解彼此,不會以無意義的哭鬧傳遞訊息。

我們如何能夠辨識女兒同一種哭聲所代表對我們下達的不同指令?偏偏我們又是唯一在她哭喊得最淒厲的時候,剛巧睡在她身邊的人。

及至將大女兒送往幼稚園,她喜怒哀樂的表達方式漸趨進入常人的軌道,雙方逐步可以共通的語言展開對話,不必再費心地拆解她呀呀烏的語句到底代表什麼意思;但那並不表示父母的肩頭就能稍有鬆懈,以為凡事都會雨過天晴。

所有的一切,也不過是隨之撤換另一套互動模式,然後繼續與之奮戰。光是連出門要穿哪雙鞋、要不要穿鞋、穿鞋之前穿不穿襪子,都得交涉再三,眼看上班在即,手邊工作堆積如山,就愈加讓人火冒三丈。

我們卻還是謹守著「對子女發怒,是最無效的方式」這句足以扭曲現代父母情緒表現的金科玉律,咬牙切齒地對她好言相勸。

小孩陰晴不定的心情、外在環境病菌的侵擾,永遠是堆疊、交織前仆後繼而來,從來不考量時機,也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天天都在考驗父母親個人的修養。

和天倫之樂併行的,往往會是莫名的焦慮和沮喪,可能是為了子女養育問題於內心產生的起伏,又或者為著不再能和過去一樣,輕鬆無罣礙地看場電影、吃頓飯而迭有喟嘆。

所幸,之前有過那麼一段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的挪威之旅,讓我們賦歸時滿載的行囊間,尚且夾雜著對當地人育兒之道的片段記憶。

在往後的親職教養工作中,偶爾幾至行到水窮處,我總會試著回想挪威家長們是如何教養他們的子女。地處斯堪地那維亞的挪威王國,被譽為「兒童和母親的天堂」,自非徒具虛名。

一如「你應該允許你的孩子被當個孩子」。這是挪威父母間極其普遍的心態。他們從不急切地要求小孩必須依照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成長,甚且大半的童年歲月,堪稱是在「玩耍」中茁壯。

他們從不催促小孩跟上大人預設的生活進度,小孩自有他理解、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規則,身為父母,最主要的任務僅需多予機會,讓其自我探索即可。

當小孩上學前鬧脾氣,不肯乖乖穿衣,我們也許會受制於時間壓力,以父母權威迫其就範,挪威父母則會選擇暫時退到一旁,待其「自己調整好心情」再予情商。

我曾不只一次親眼目睹這類場景,我相信那不光是取決於「耐性」兩個字。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為他們不會如我們所設想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回想幾次和大女兒間的衝突,或者就出在其間的矛盾。

我既當她是個時時刻刻需要父母親保護的小孩,卻又在很多情境下,要求她像大人一樣處事實際且俐落。話說回來,那般年紀的她,哪懂得父母上班遲到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我們又如何強壓著她有同理的心情,隨即快速著裝,健步出門?

「不要讓孩子的童年過得太過匆忙」,這是挪威父母教我的第二句話。詞淺意深,挪威父母少有對子女疾言厲色的斥罵,或許這正反映了他們從來不是一個急切求快的民族。

回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親子衝突,捫心自問,有時的確是我們太過躁進、跳躍地希望孩子懂得我們所說的某些道理,而忽略了正處於童年時期的思考邏輯。

挪威人以「快樂童年」做為學校教育政策的軸心思想,粗略觀之,我們會以為給予太多的玩樂空間和時間,將有損一個小孩未來的競爭力,甚或徒增一群懶散、怠惰毫無自律的下一代。

我想,那是我們誤會了挪威教育的用意,以為如此一來,父母只是想把時間空下來到巷口喝杯咖啡,進而錯解了「快樂童年」的真正意義,實為確保每一個小孩都能在良好的身心狀態下成長,這正是當地人人格養成的基礎泉源。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所言,一個人在成年之前,若能同時鍛鍊出強壯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日後還有什麼事會學不來。

或許,女兒的無理取鬧,絕大多數是屬於她這個年紀慣常的行為反應;但也不無可能,她有時的淚眼汪汪,會是在我過於急切要求她成長的過程中,被我額外、無端擠壓出來的。亡羊補牢,這番體悟希望猶未晚也,也幸好,還有個二女兒可讓我藉之改弦易轍。

李濠仲,《娜拉,如果你在挪威長大》作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