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歐洲難民危機

難民紀錄片斬獲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

刊登於 2016-02-22

#歐洲難民危機#難民

2016年2月20日,講述難民危機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uocoammare)獲得金熊獎最佳影片。圖右為《海上焰火》導演 Gianfranco Rosi,圖左為憑藉影片《公社》(Kollektivet)獲得最佳女演員的丹麥女星 Trine Dyrholm。攝:Axel Schmidt/AP
2016年2月20日,講述難民危機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uocoammare)獲得金熊獎最佳影片。圖右為《海上焰火》導演 Gianfranco Rosi,圖左為憑藉影片《公社》(Kollektivet)獲得最佳女演員的丹麥女星 Trine Dyrholm。

第66屆柏林電影節在2月21日閉幕,關於難民危機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uocoammare)獲得金熊獎最佳影片,導演 Gianfranco Rosi 還曾在2013年以紀錄片《一條大路通羅馬》(Sacro GRA)摘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則花落《薩拉熱窩大酒店》( Mort à Sarajevo),即將到來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會放映這部影片。

位於意大利最南端的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是難民進入歐洲的重要中轉站。《海上焰火》通過住在蘭佩杜薩島的12歲男孩 Samuele Pucillo 的視角,描述了難民們的日常生活。本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Mary Streep 形容《海上焰火》是「緊迫、有想象力和不可或缺的電影」,「真實素材與精心敘事間的大膽混合,讓我們思考紀錄片能做些什麼 。」為了表示對難民的支持,柏林電影節還為難民預留了部分免費票,並在影院入口處放置慈善機構的捐款箱。

我希望喚起人們的意識,為了逃離悲劇死於橫跨海洋的路途是難以接受的。

《海上焰火》導演 Gianfranco Rosi 在接受獎項時說

摘得本屆最佳女演員的是丹麥演員 Trine Dyrholm,憑藉影片《公社》(Kollektivet)封后的她也是柏林電影節評審團成員。獲得最佳男演員的則是參演突尼斯電影《赫迪》(Inhebbek Hedi)的 Majd Mastour。

1981年出生的法國女導演 Mia Hansen-Love 以影片《將來的事》(L'Avenir)摘得銀熊獎最佳導演,波蘭導演 Tomasz Wasilewski 則憑自編自導的《美國之愛》(Zjednoczone Stany Miłości)獲得銀熊獎最佳編劇獎。

黑白電影《致悲傷謎團的搖籃曲》(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斬獲了鼓勵電影新視野的 Alfred Bauer 獎。電影講述19世紀末菲律賓革命家博尼法西奧(Bonifacio)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故事,由菲律賓老牌獨立導演 Lav Diaz 執導。柏林電視台 RBB 稱其為「偉大的巔峰傑作,是影展迄今缺少的作品」。

金熊獎終身成就獎頒給了電影攝影師 Michael Ballhaus。他曾三度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並在2012年獲得德國電影傑出貢獻獎。為了向他致敬,柏林電影節回放了《瑪爾塔》(Martha)、《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等10部由他拍攝的作品。

此外,台灣攝影師李屏賓因其掌鏡的劇情片《長江圖》獲得銀熊獎傑出貢獻獎。《長江圖》是今年唯一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由楊超導演,秦昊、辛芷蕾主演。李屏賓是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曾為《戀戀風塵》、《南國再見,南國》、《刺客聶隱娘》等多部侯孝賢影片掌鏡,並曾參與《花樣年華》等經典華語片。

483 分鐘
《致悲傷謎團的搖籃曲》(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時常483分鐘,創下參展影片的時長記錄。

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ale)始於1951年,1978年開始改為在每年的2月舉行。柏林電影節與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法國的戛納電影節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電影節之一。第一屆柏林電影節由電影歷史學家 Dr. Alfred Bauer 發起,金熊獎並不是由評審團選出而是由觀眾決定的。從1956年開始,柏林電影節的獲獎名單改由評審團決定,評審團來自世界各地,並分金熊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Variety明報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