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馬薇薇,聰明的大腦可以比美麗更火爆

曾經的中國人欣賞淵博的知識、犀利的觀點、率真的本性,卻鮮少欣賞具有思辨能力的犀利女人。

端傳媒記者 吳婧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6-01-03

#網紅

編按:2015年,網紅成了中國互聯網熱詞。什麼是網絡紅人?顧名思義,因互聯網而獲得巨大的聲望、影響力,在某一個圈子甚至整個社會成為大眾偶像的人。在網絡世界,他們的形象造型、話語和行為生活方式,乃至親身介入的一些事件,受到網民關注,媒體討論,街頭熱議,他們本人在現實生活也可能因網絡上的追捧而成為公共人物,進而具有更多活動和言說的空間與資源。2015年年末,隨着港星郭富城在微博上高調曬出新晉女友是一名美貌的網紅模特,萬達首富公子王思聰的女友是「網紅」兩個娛樂事件的爆出,大陸娛樂圈又掀起一波對網紅女孩的熱搜和大起底,原本屬於中性的「網紅」一詞,再次與整容、眼球經濟、電商和網絡推手這些流行熱詞相結合,光怪陸離,不一而足。

但是,只有漂亮的模特和流行文化中的娛樂達人才可以做網紅嗎? 商業的喧囂泡沫之外,我們是否可以更全面地解讀中國網紅文化形成的經濟與技術土壤?是否可以更加準確地解讀網絡上下,現實與虛擬中國社會的悄然變化?

端傳媒用四篇連載的形式,力圖呈現一個更深刻和多元的互聯網生態,幫助讀者看到一些不一樣的「網紅」,也會梳理網紅經濟和批量生產模式,解讀如何成為一名網紅。

馬薇薇並不抗拒被稱作「藝人」,儘管她此前的稱號是「華語辯論圈女辯手第一人」。

2003年,作為主力三辯的她和中山大學隊友攻下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她犀利、幽默、反應極快。此後馬薇薇一直活躍在華語辯論圈,當教練、做評審、打辯論,直到2014年底,她參加網絡辯論節目《奇葩說》,火了。

「喜歡我的人都是聰明或想要變聰明的人,或覺得聰明很重要的人。」馬薇薇在一句話裏連用了三個「聰明」。「聰明」是她的招牌,除此之外,34歲的馬薇薇並不具備爆紅於網絡的特質──美貌、敢露、勇於和人掐架或熱衷於做意見領袖等,儘管她一直半開玩笑地推銷自己的「大長腿」。

她在新浪微博上有147萬粉絲。這不過是藝人范冰冰粉絲總量的三十分之一,但對一直不受大眾關注的華語辯論圈來說,這是史上最壯觀的數字。粉絲們叫她「女王」,在她的每一張照片下大呼「美女」,還有人在留言區裏請教辯題:「全面開放二胎是不是弊大於利?」

他們搜尋馬薇薇以往全部的辯論視頻,收集她的辯論發言並製作成《馬薇薇金句盤點》,他們叫她「金句女魔頭」。在馬薇薇的百度貼吧裏,粉絲們還會就各種題目接龍打辯論。在這片土地上,辯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過大眾。

將辯論和馬薇薇推上大眾舞台的是《奇葩說》。這檔節目於2014年底問世,出品方是視頻網站愛奇藝。2015年,當Netflix佔據美國人夜晚70%的網絡用量時,中國網絡視頻用戶亦超過4.61億。以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視頻為首的視頻網站經歷過大量購買影視版權、跑馬圈地的時代後,紛紛試水成本更低、內容靈活的自製劇。據藝恩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大陸網絡自製劇數量將超過1700集。

《奇葩說》無疑是其中的一匹黑馬。它在第一季收官時拿下2.6億次點擊量,這個數據在第二季翻升至6.2億,與《奇葩說》相關的微博話題總閱讀量已超過20億。

「《奇葩說》避免了現有綜藝節目過分注重搞笑效果,缺乏觀點的短板,又改良了辯論賽過於高冷的缺陷。」馬薇薇曾對媒體表示。

談起自己對2016年的期待,馬薇薇說,自己是個很悲觀的人,「不認為什麼事情活該一定是我的」。

「奇葩」原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近年在網絡上被用來形容偏離平常軌道的人或事。節目製作人牟頔曾問過馬薇薇,會不會介意被稱作「奇葩」。馬薇薇說:「你只見過一塊綠地,根本沒有見過花園,又怎麼知道什麼是奇葩?」

《奇葩說》具備網絡特有的奔放和娛樂精神。主持人馬東曾是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最會在節目裏揶揄選手、抖黃色笑話。常駐嘉賓是音樂人高曉松和台灣主持人蔡康永,也是既有真材實料又會插科打諢。每期一個辯題,十八位「奇葩」辯手分為正反兩方「廝殺」,獲得最多現場觀眾支持的一方獲勝。

在辯題的選擇上,《奇葩說》貼地、有趣,還帶着一點點先鋒性。比如「醜聞主角就活該被萬人虐嗎」、「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浪費嗎」、「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贏家嗎」、「該不該向父母出櫃」等。這些原本就吸睛的話題在正反兩方百無禁忌的唇槍舌劍中滋滋地濺出火花,伴以頗具娛樂性的肢體動作和不時被消音的髒字──這正是當下年輕人的說話風格。

主持人馬東曾這樣描述《奇葩說》:「體現人的聰明,而不是人的較勁,兼具有趣和遊戲性。」

馬薇薇的特質很好地嵌入了《奇葩說》的框架。她的論點又奇又狠,這些刀一樣的語言包裹在飽滿的笑點內,唰──地扔過去,驚歎聲、笑聲全都起來了。

在「該不該看伴侶手機」的辯論中,站在「該看」一方的她攻擊對方舉起的隱私大旗:「都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講隱私?」在辯論「催婚是愛還是變態」時,她駁斥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們:「他們自己沒有自己的生活,卻渴望看別人的生活取樂。你想看生殖、看繁衍,去看《動物世界》呀!」在「30歲該追求夢想還是穩定工作」的辯論中,她又現實而冷酷地指出:「如果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話,那全世界都是馬雲了。多少幹手機貼膜的,經過不懈的努力,貼了更多的手機膜。」

她發言時姿態強勢,極有節奏,這種頗具攻擊性的形象有悖於中國人對女性的傳統審美,最初並不討喜。但幾場節目播下來,馬薇薇憑藉新奇的觀點和完備的邏輯扳倒了傳統審美。她的粉絲說:「就是被你的利嘴吸引過來的。」

馬薇薇在網路辯論節目《奇葩說》發言。

對馬薇薇的審美,更像是對思辨魅力的審美。在中國的網絡世界裏,這是一種資歷尚淺、並不蓬勃的美。人們欣賞淵博的知識、犀利的觀點、率真的本性,卻鮮少欣賞這種思辨能力──它能把每件議題拆開來,展示這個世界和思維的複雜性、多樣性,又能憑雄辯說服你每一面都有道理。

一名辯論發燒友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說:「看馬薇薇火起來,感覺就好像是一直喜歡的小眾歌星突然變得人人皆知的那種惆悵。」這種惆悵或許來源於原本的頂尖辯手走向娛樂化,或許是因為欣賞馬薇薇帶來的智識上的優越感被稀釋掉了。

但不管怎樣,馬薇薇已成功擠入大眾的審美系統。她開始在一些電視脫口秀節目中擔當主持人和嘉賓,出席各類頒獎典禮,參加巴黎時裝週。此外,她還將擁有一檔個人脫口秀節目。辯手馬薇薇正在向藝人馬薇薇轉型,這是一個對多數辯手來說很low的選擇。一些辯論圈的朋友私下問她:「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麼要來混藝人?」

馬薇薇說:「別人稱你為藝人,就和別人稱你為蘋果電腦沒什麼區別。每個人身上都有可以被物化的東西。藝人必須把自己物化,因為你把自己當產品的時候,你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

她用「寵辱不驚」來形容自己在事業上的心態。因為覺得律師的工作沒意思,這位中山大學法律系碩士生在畢業後去了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當老師。婚後乾脆辭職當家庭主婦,開了一家咖啡廳。她的人生選擇忠於一條最簡單的標準──有沒有意思。

「真正的大事不是你理性hold得住的,你人生的方向、你職業的方向、你的伴侶。所以在這些大事上,我是把所有理性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後判斷,好不好玩。」馬薇薇說。

當《奇葩說》製作人牟頔最初找上門時,馬薇薇正在辦理離婚手續。為了讓自己從「低級」的離婚瑣事上分分心,她才決定參加《奇葩說》。

把每一件事拆開來琢磨,是馬薇薇的一種本能。「當然,感情除外。」她說。這位「辯齡」超過十年的老辯手喜歡臨場發揮,「打辯論對我來說是很日常的一件事,反而是我最輕鬆的事兒。」馬薇薇說,自己拍《奇葩說》從來不做準備。

她的大多數粉絲或許一直沒能搞清楚一件事──馬薇薇的犀利、彪悍和直率只是她在辯場上的表現,而並非她本人。在其他選手大談自身經歷,拿身邊的朋友和家人舉例子時,馬薇薇談林徽因、聊蘋果CEO庫克,卻鮮少拿自己說事。「他們是真性情,我不是。」她說。

馬薇薇對生活的要求是,每一天都過得有意思。

馬薇薇成長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母對她的教育是自我控制、保持體面。曾有朋友在馬薇薇心情低落時帶她去海邊嚎叫,「空無一人的海邊,我都叫不出來。」

她的朋友、有「寶島辯魂」之稱的黃執中曾形容馬薇薇「外方內圓,以極犀利之言行,蘊極細膩之心思」。

「粉絲愛的一定是你的可取之處。」馬薇薇認為,粉她和粉鹿晗這兩種行為並沒有區別。「人是很脆弱的東西,他需要在一個人身上看到更好的自己、自己的未來或更好的生活。」

但她在乎自己的粉絲有沒有智商。2015年7月,相聲演員賈玲表演了惡搞花木蘭的小品,遭網友抵制,他們聲稱賈玲的表演是對民族英雄的不敬,要她道歉。

馬薇薇發了一條微博說:「首先,花木蘭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都不好說,是個藝術形象。其次,一個漢人在鮮卑的隊伍中打柔然,到底是哪個民族的英雄,也不太好說。最後,如果顛覆固有藝術形象需要道歉的話,吳承恩同學需要跟世界道歉一百回——畢竟,真正的玄奘法師一沒仨徒弟二沒那麼懦弱。」

這條馬薇薇風格的辯論遇到一些網友的反彈,他們在微博下留言說要對她「果取關」(果斷取消關注)。馬薇薇說:「這時候就是洗粉的大好時機。」

「我身邊都是聰明人,我不能忍受和傻子做朋友。」她說。馬薇薇覺得,真正的聰明人「能做到的永遠比他想要的多。」

這位以「聰明」為旗號的新晉「藝人」正在收割粉絲們的新鮮感和熱愛。對她們來說,馬薇薇在生活中究竟刻不刻薄、彪不彪悍似乎並不重要,他們想看的是她在辯場上用智商和金句碾壓對手。當馬薇薇在微博上宣布《奇葩說》第三季開錄時,她的粉絲在下面留言:「薇薇姐,我坐等你耍流氓!」

私底下的馬薇薇話並不多。「我很少為了活躍氣氛説話,」她説。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