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兩岸三地年度觀察之四:公民社會與政治格局變遷

2014年大型群眾運動的餘波影響到2015年香港台灣兩地的政治格局,民間新勢力崛起,政黨世代交替;另一邊廂,中國公民社會卻備受官方打壓,改革派幾乎銷聲匿跡。2015兩岸三地政治格局的生與死,可堪對照。

兩岸三地年度觀察之四:公民社會與政治格局變遷
浦志強支持者到中聯辦外遞交請願信,要求中方釋放浦志強。

香港:社運分歧難和,一同轉戰議會

雨傘運動落幕,政改擱淺,在膠着的政治格局中,香港2015年的社會運動爭議不斷──群眾質疑舊有抗爭方法不信任傳統組織或領袖;路線之爭使社運分裂,變得碎片化

2月,傳統社運組織龍頭「民間人權陣線」(民陣)發起雨傘運動後首場遊行,原預期有五萬人參與,最後只有一萬多人出席;及後數次遊行人數亦遜於預期,折射出傳統社運組織不再有昔日的號召力,以及群眾開始質疑和平遊行這種社運方式的效用。抗爭方法思變,亦反映在年初一連串,由本土派組織發起的反水貨客「光復行動」;參與者數量通常約數十至數百人,亦不再避諱較激烈的抗議手法,例如對罵和衝突

2月至5月間,雨傘運動最重要的領導組織之一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被各大院校學生批評在雨傘運動中決策失當、理念保守不利抗爭,發起公投要求退出學聯,最終有四間大學通過「退聯」,令香港最大的學生運動組織首次面臨解體。及後的六四集會,和針對香港大學校委會拒絕任命陳文敏的抗議事件中,都出現力量分散的情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