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遺傳,爸爸和我都喜歡交友,我家兩個豆丁更不用說。他們從來朋友無缺,家裏也經常充滿了人,不同的朋友成為我家不同人生階段的同路人。
有人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要認識他身邊的好友。這個說法有點道理。所謂物以類聚,我們總喜歡和合得來的朋友在一起,有類近的思想和喜好,臭味相投,才能有永固的友誼。
我的一班好同學是無所不談的知心友。當年中學每班有30多人,就是因為性格相近,我們很自然地走在一起,直到今天。
人生旅途上的好夥伴
當年的我們熱心而且衝動,對相信的事情非常執着和堅持。在一次活動裏,我們探討「愛鄰人」這題目,導師教導我們不要只顧自己,要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叫肚餓的有飯吃,沒衣服的有衫穿。大家都十分認同,並且決定實行。
湊巧就在活動後,我們碰上一個滿身臭味的露宿者,立即便發揮「愛鄰人」的服務精神,為他張羅清潔衣物,帶他洗澡,又請他吃飯,最後更領露宿者到導師那裏,請教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幫忙。導師當下錯愕得說不出話,彷彿我們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或者覺得我們太天真。最後他草草打發我們把露宿者送回街上,叫我們趕快回家。
這件往事,我們至今還時常提起。雖然同學們已各走各路,但對生命仍然充滿熱忱,每次聚會都有説不完的衝動和堅持的故事,彼此分享、打氣。她們仍然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好夥伴好姊妹。
正常裏的怪獸、怪獸裏的正常
當上媽媽後,我發現能與育兒信念相近的父母做朋友,也很重要,特別是那些不願跟隨主流的家庭。皆因提升孩子競爭力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導思維,勢力龐大,虔誠信眾甚多,如果不加入成為一分子,妳便變了她們中間的怪獸。因為群眾壓力,很多家長不敢表達真正意見,甚至懷疑並放棄自己本能所相信的,成為主流裏的「正常」家長。
幾位媽媽向我分享過類似經驗:她們沒為兒女報讀任何課程,不希望他們過早學習,朋友卻認定這是沒為孩子設想。有些人會冷言冷語,甚至批評她們不負責任,令這些媽媽非常矛盾。她們雖然與很多爸爸媽媽做了朋友,大家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但心底裏卻覺得孤單,苦無同路人支撐信念。
這一代孩子已經甚少和左鄰右里的朋輩交往了,反而喜歡搭通虛擬網絡。在網上的「親子」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等組羣,幸運的話可以找到一群說共同語言,能和孩子一同成長的好友;但在一些群組裏,家長也可能因為育兒理念和管教方法大不同,對某些孩子或充滿偏見或公開批評,這樣難免令人難堪,甚至不敢帶孩子出席聚會。
朋友寧缺勿濫
很多父母遇上我們,都會說同一番話:「我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家長中的異類,不再怕孩子在人前行差踏錯了。」原來他們都經歷過「人言可畏」的傷害。尤其是很多新手父母,身邊的朋友沒有孩子,唯有在網上搜尋,最初只想為兒女多找幾對「腳」一起玩耍,怎料太多「腳」反而去不了目的地。依我認為,朋友寧缺勿濫,幾對「腳」已經十分足夠,這樣往同一方向前行,更加輕鬆自在。
當初自己孩子自己教,沒有很多人認同,只得兩三個家庭願意嘗試,然而大家步伐一致,目標也準確,最終行岀一條小路,讓其他人也可取道經過。
我很喜歡Paul Simon 的經典老歌「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他以優美意境描繪岀真摯的友誼,其中兩句歌詞更是膾炙人口,厄要地表達了友誼的真締: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
I will lay me down”
朋友,就是那些願意成為惡水上的大橋的人,讓你穩穩地走過。
從少女到媽媽,我經過很多惡水,但慶辛遇上不少大橋,讓我昂然走過。今天的家庭,雖然面對巨大的教育洪流,但只要找到願意共赴惡水的家庭,互相成為彼此的大橋,多大的困難也可經過。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