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隱藏的制度:女人為何一定要「美麗」

女人為甚麼在各方面都敢於突破禁忌標奇立異,卻唯獨無法超越美貌的規範?

刊登於 2015-11-03

[玩物誌] 玩物喪志還是養志,真不是一句了得!

只是偏偏遇上 Sandra Bullock 。這位跑慣江湖的荷里活女星,沒有中傳媒的伏,不吃所謂的「美的機制」這一套,在拒絕接受「全球最美女人」大奬之餘,還連消帶打,批評傳媒常借「美麗」之名揶揄、欺凌年紀大和「魚尾紋都跑出來」的女星。攝:Kevin Winter/Getty
只是偏偏遇上 Sandra Bullock 。這位跑慣江湖的荷里活女星,沒有中傳媒的伏,不吃所謂的「美的機制」這一套,在拒絕接受「全球最美女人」大奬之餘,還連消帶打,批評傳媒常借「美麗」之名揶揄、欺凌年紀大和「魚尾紋都跑出來」的女星。

「妳的樣子如何,妳的日子也必如何!」──這句調侃的對象,或是金科玉律,近日高調往大陸醫院檢驗容貎,以回應多年的整型謠言,並委律師發聲明,警告再有人不知好歹,再作謠傳,必送官究治。一時之間,「整型美女」反倒熱鬧起來。

只是偏偏遇上 Sandra Bullock 。這位跑慣江湖的荷里活女星,沒有中傳媒的伏,不吃所謂的「美的機制」這一套,在拒絕接受「全球最美女人」大奬之餘,還連消帶打,批評傳媒常借「美麗」之名揶揄、欺凌年紀大和「魚尾紋都跑出來」的女星。最後,她索性推卻雜誌《People》的美麗大獎,而將真正的美麗還給每一位正在真實生活的美人。

女人藉着對自己身體的誇傲,享受別人的讚賞目光,可以稍微平衡一下她的羞恥和自卑,彌補她身為女人的不幸。

在十八世紀,本來只有貴族才會費心打理自己外表的特權,被法國大革命革了命,於是平民百姓紛紛趕上潮流──男人講究穩重,女人則以花哨取勝。自此,女人的美體工程就沒有停止過。

美麗的標準一直都在因時制宜。以美國為例,曲線畢露又端莊嫻靜的靚女開始落伍,取而代之的是胸部平坦而輕挑傲慢的俏女郎。四十年代的美女女典型是鋒芒畢露的女強人,到了五十年代,又被性感小野貓和兔女郎所取替。六十年代最流行纖纖柳腰,到七十年代則是講究肌肉和健康的外形成為新寵。美女的典型雖然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為了美麗,所有代價都在所不惜。

為什麼女人愛靚而不惜受罪?心理分析學派早有定論。佛洛依德老祖說過,自戀始於女孩子第一次發現自己沒有陰莖時的震撼。她是被閹割的;她的身體是殘缺的。這徹底擊垮了她對自己身體的驕傲,乃至於她全部的自尊,造成她日後這一輩子浮華虛榮,並不時覺得羞恥和自我厭惡。他們認為女性的自戀是一種必然的防衛機制,甚至是一種對女性特質的矯正。女人藉着對自己身體的誇傲,享受別人的讚賞目光,可以稍微平衡一下她的羞恥和自卑,彌補她身為女人的不幸。

瘦身、蛋臉、豐胸丶美臀、長髮這些選擇,乍看之下不像是甚麼「美的機制」,而只是女性單純而愉快時的自我表現。

女人的美麗於是成為一種對於陽具缺憾的慰藉。女人自視姿色不凡的驕傲,畢竟只是一層薄紗,不過是為了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外貌的修飾只是為了適應身為女性的悲哀。可惜,這並不能扭轉女人對自己身體的根本厭惡,也無法消除這種內在創傷,結果,女性在滿足和不滿、自戀和自卑、傲視和卑視之間搖擺,過猶不及,形成一種心理不穩定和不平衡,而這種自我嫌棄,只會持續地深沉下去。

有別於「女為悅己者容」的 layman 說法,心理分析學派無疑提供了對「美貌的複雜性」的另一種解釋。不過,問題依舊在:女人為什麼在各方面都敢於突破禁忌標奇立異,卻唯獨無法超越美貌的規範?女性主義者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女人對美貌的追求,認為這是一種苦難與壓迫。女人不僅是美貌的受害者,更受了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荼毒。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促使女人不斷地保養和改善她們的外貌。女性主義首先嚴斥美貌的文化規訓機制:要求女人青春常駐、貌若天仙,既要苗條,又要豐滿,肌膚如嬰兒般吹彈可破,還要有「剝殼雞蛋」的光滑彈性,而最過分的,是要所有女人都非要有一個屬於「西方上層階級女士的姿容」不可。

瘦身、蛋臉、豐胸丶美臀、長髮這些選擇,乍看之下不像是什麼「美的機制」,而只是女性單純而愉快時的自我表現;但若從「美麗體制」的角度,不難發現那些選擇其實具高度的同質性。跟黑人女性或亞洲女性談到什麼是美,她們的答案大抵清一色是「高挑」、「金髮或棕髮」,絕對不能看起來是黑人女性或亞洲女性那樣輪廓不明。女性所選擇的外表如此地一致,不禁令人懷疑選擇背後可能不只是個人偏好作祟。 Susan Bordo 把個別女人的美貌扣連到「美麗體制」的結構限制,確切的指出美貌乃是社會對女人的壓迫,是哄騙女人守本分的最高手段──透過獎勵順從遊戲規則而又符合標準的女人,和懲罰不達標及反抗者,讓女人相信,唯有戰戰兢兢地裝修身體,才能控制自己的生命。

於是乎,身體保養的技術、美貌的規範、美觀的尺度等流行美體工程,說穿了都是一連串用以控制和規訓女人的美貌實踐系統。

近年來,女性主義更從文化論述的角度去探討美貌的問題。她們認為,日復一日的美體工程背後,有一隻紀律化和正常化的黑手,負責身體的保養和改變,協助生產「柔順的身體」( docile body )。廣告及其他媒體裏的女體再現,一方面是以女性的性誘惑作為產品的招徠。由推銷豪宅到房車,由即食面到紙巾,甚至是政府及公營服務,我們一面見到女性的身影;另一方面則同時在宣揚一個「普世」的美麗形象,令女性無時無刻地把自己與鋪天蓋地的完美形象作比較,並不斷自我批判,查找不足。於是乎,身體保養的技術、美貌的規範、美觀的尺度等流行美體工程,說穿了都是一連串用以控制和規訓女人的美貌實踐系統。這系統一面將女性視為軀體之美的化身,一面又嫌棄大部分女人是「邋遢」、「老」、「醜陋」、「倒胃口」。

不同的女性主義都要把女人愛美心態從個體心理學的小框框拿出來,重新放置在「政治」裏頭。 Personal is political ,它將美貌視為一種政治現象:女人被迫順從一種任誰也達不到的標準,她們卻要做到「很甘心」、「很自然」。就是有部分女性僥倖做到,美的機制都消弭了女性作為個體之間的差異,讓她們全歸在同一個楷模之下。

美麗!美麗!美麗!多少惡行假汝之名而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