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爸的孩子像個寶

世上不只有媽媽好,其實有爸養的孩子更加像個寶。
風物

最近跟青年人分享有關「父親」這題目,即場調查,發現大部分的爸爸都很少在家,更別說溝通了。我好奇地問青年人:「有多少人經常被爸爸讚賞?」全場鴉雀無聲。後來,其中一位青年人告訴我,他自出娘胎以來,爸爸因為工作經常不在家,他從没聽過父親的讚賞,父親對他的評語全都是負面的。然而,在我們眼中,這小子不但聰明,且很有藝術天分,沒有人會不喜歡他的畫作,究竟這個爸爸出了什麼問題,看不出孩子的優點呢?

或許我接觸的多是問題少年,他們的家庭較為複雜,爸爸不在家又或身在心不在的情況非常普遍。記得外國曾經有調查,探討爸爸每天花多少時間與初生子女互動,研究發現,爸爸每天平均只用上37秒與幼嬰用言語建立關係。

這邊廂,香港一個有關親子關係的調查,近75%受訪父親承認,每天只有少於30分鐘和兒女溝通,20%更是完全沒有溝通,而達40%男士更自認不是好爸爸。

你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哄他的?罵他的?還是他的知心友?視乎你怎樣演繹。相片由Esther Chu提供
你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哄他的?罵他的?還是他的知心友?視乎你怎樣演繹。

父親是家中的主要角色,孩子需要父親去保護、接納和引導,才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自信心及身份的肯定。不過,我們仍然相信「男主外、女主內」這根深蒂固的文化迷思。爸爸賺錢、媽媽管教彷彿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電視上曾看過某位名人的專訪,他為了事業打拚,十年間只有一次和妻兒同枱吃飯,後來兒子出事要坐監。他對傳媒朋友這樣說:「我感到非常矛盾,我可能對得起全世界,但唯獨對不起自己的家庭,我覺得當個好爸爸很難。」

「當個好爸爸很難」是很多男士的心聲,今天很多當父親的,他們自己的爸爸也是不善辭令,不懂得表達內心感受,不懂欣賞別人,有些傳統死硬派更認為「溝通」是新時代的玩意,非常奢侈,他們無此需要,只要年復年埋頭苦幹地養家,就完成了父親的責任。

我非常好奇,中國人眼中的「父親」究竟是怎樣的?「父」這個字究竟有什麼意思?翻查字典,原來「父」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是一個人手裏拿着石斧的形象,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徵。「父」字的形態也似一個舉杖者,代表受尊重和施教者的意思。如「父」下面加上「巴」便是「爸」字,「巴」是黏着和形影不離的意思。當「父」和「巴」的意思結合,便成為了「被兒女黏着腿的父」。

當一位會玩的爸,可能比當嚴父困難。相片由Esther Chu提供
當一位會玩的爸,可能比當嚴父困難。

古時很多爸爸從事農耕工作,當農夫結束耕作回家,一天未見父親的兒女們,會熱情地擁上,抱着父親雙腿,這正是「爸」字形容的溫馨意境。所以,從古至今,爸爸都應該是兒女可以親近的人,亦是最有能力去保護和教導他們的人物。再者,「父」字亦有始創者的意思,爸爸應該要先行,作兒女的好榜樣。如果為父者能履行這些責任,今天社會所見到的家庭圖畫將會大大不同!

我丈夫在歲多的時候,他的父母已分開,從此也沒見過自己的爸爸,對父親也沒有半點印象。他從小到大都為此感到莫名的失落,最後甚至要依靠毒品來填補那空虛感,直至有了信仰,才從黑洞中走出來,重新做人。

世上不只有媽媽好,其實有爸養的孩子更加像個寶。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