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我慶幸不是現在出道:包以正談爵士樂

我慶幸是在那個時代開始玩音樂。如果現在我出道玩爵士樂,在香港便沒有什麼機會。我的年代能夠有間 Jazz Club 給我與大師級樂手切磋,現在已無可能了。

特約撰稿人 袁智聰 | 香港樂評人,執筆超過25年,曾創辦《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

刊登於 2015-10-23

[編者的話]有說香港是華人地方最早接受爵士樂熏陶的城市,據說1930年代,就有爵士樂主題餐廳酒吧給英國水兵服務,5、60年代更加多見。但時至今日,和粵語流行曲、古典音樂甚至搖滾樂相比,爵士樂似乎仍是“小眾”。它更多同某種身份和品味相連,酒吧,紅酒,爵士女歌手的舞裙……只是這實在是一種自誕生初期已強調變化和“自由”的音樂,它一直同香港某種隱秘的個性相呼應。而回望中國,除了早年大上海燈紅酒綠中的big band和小調記憶,之後是近四十年的斷層,要到1980年代,才以某種隱秘和先鋒的姿態重新出現。

秋風又起,香港、上海、深圳各大國際爵士音樂節輪番出現又落幕,我們也趁秋風在的時候,談談爵士樂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脈絡和氣質。我們專訪香港最早一代經典爵士樂手包以正,和新一代爵士吉他手/作曲人Teriver Cheung 張駿豪,不同代際的人如何理解同一類傳統,而面對不同的現實和未來。又推介目前香港可以聽到jazz的酒吧去處,這樣的去處在現在實在為數不多,但這裏的幾間能令你領略跳動音符與夜之美。中國的部分將在明天推出,那是另一些故事。魅力的形成,本來就屬於自由不定的能量。

攝:LIT MA/端傳媒

我們把結他手包以正(Eugene Pao)喚作香港爵士樂巨匠,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畢竟他的屹立不倒地位,在多年來都是無出其右。他早已以香港華人爵士樂手的姿態與國際接軌,合作過的國際級爵士音樂人不計其數。對比起很多著名的香港音樂家,無可否認他能更成功開拓海外市場、走得更遠。

Eugene 的爵士樂故事,是始於尖沙嘴 Rick’s Cafe,也見證着香港爵士樂圈在80年代之崛起。從 Rick’s Cafe 到 The Jazz Club and Bar (簡稱Jazz Club)、從本土到國際的爵士樂舞台,30年來 Eugene 是如斯自由奔放地翱翔於爵士音樂天空下。

爵士樂起步

「70年代尾當我仍在美國唸書時,已開始沉迷與熱衷爵士樂。有年暑假回港,得悉銅鑼灣 Excelsior(怡東酒店)的 Dickens Bar 有爵士樂團的演出,那是 Tony Carpio 的樂隊。於是我每逢星期日都會去看他們的演出,這是我最早知道香港有 live jazz music。樂團中除了結他手 Tony Carpio 外,還有已故結他手 Joey V(Joey Villanueva)、彈 bass 的 Uncle Rudy 等多位菲律賓樂手前輩,還有 Chris Babida (鮑比達)。」訪問開始時,Eugene憶述他早年在香港看到的爵士樂團現場演出。,過了幾年後,我返回香港,在尖沙嘴 Rick’s Cafe 展開了我的職業樂手生涯。」

作為結他手,Eugene 是聽搖滾樂在先。「我從聽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到Led Zeppelin、Deep Purple,再演變到聽 progressive rock 與 fusion,然後慢慢追溯回爵士樂的歷史、深入認識爵士樂的演變與各種不同的風格,聽回以前的 Miles Davis、John Coltrane、Charlie Parker 等。

「初時用結他彈奏爵士樂是幾難的。之前我玩搖滾樂,跟着對爵士樂有少少研究,嘗試溝少少爵士樂的樂句混合在藍調與搖滾樂上,這就是我早期的風格,但仍未完全叫做爵士樂。」

在 Eugene 返港為 Rick’s Cafe 作駐場演出之同時,香港樂迷認識到這位 Jazz Fusion 結他手,還有他為郭達年的《結他雜誌》出版的《香港 Xiang Gang》合輯所收錄的兩曲。《香港》合輯裏的其他經典名字如 Beyond、劉以達都是《結他雜誌》主辦的音樂比賽 Player Festival 之勝出者或優異表現者,Eugene 則是郭達年越洋誠邀他參與。這也是Eugene 首次以唱片發表的作品。

「83年11月灌錄《香港Xiang Gang》的作品時我仍在美國西雅圖唸書,那時郭達年問我有沒有興趣給他兩曲在這合輯出版,而我的兩曲便是在西雅圖錄音,由我的兩個朋友負責低音結他和鼓,錄好了便把錄音帶寄給他作出版。」

1984年由「結他雜誌」出版的《香港Xiang Gang》合輯,收錄了兩首 Eugene Pao 在美國西雅圖 The Recordatory Studio 灌錄的 jazz rock fusion 曲目〈Wear N’ Tear〉和〈Tapestry〉。那時他的作品仍較傾向搖滾的感覺。
攝:LIT MA/端傳媒
1984年由「結他雜誌」出版的《香港Xiang Gang》合輯,收錄了兩首 Eugene Pao 在美國西雅圖 The Recordatory Studio 灌錄的 jazz rock fusion 曲目〈Wear N’ Tear〉和〈Tapestry〉。那時他的作品仍較傾向搖滾的感覺。

從 Rick’s Cafe 到 The Jazz Club

音樂生態與表演場地,每每是有着唇齒相依、息息相關的關係。正如 Eugene 從作為本地的爵士樂手到走向國際化的層面,毋庸置疑他是孕育於 Rick’s Cafe 與傳奇性的 Jazz Club 這兩個表演場地,是他兩個不同階段的「少林寺」。

「我在 Rick’s Cafe 每星期長駐5晚,任由你玩什麼,我便選擇了 jazz fusion,每晩有演出那自然有進步。到了1989年中環蘭桂坊 Jazz Club 開幕,找我任駐場 house band,那又去到另一層次──我一星期演出6晩,每晩玩3、4個 set,而且可以與很多外國的大師級爵士樂手合作,與他玩足整個星期,這10年是我很豐富的學習與演出經驗。

「我慶幸是在那個時代開始玩音樂。如果現在我出道玩爵士樂,在香港便沒有什麼機會。我的年代能夠有間 Jazz Club 給我與大師級樂手切磋,現在已無可能了。即使去外國讀爵士樂、入讀 Berklee School of Music (柏克萊音樂學院),返來香港,眼見爵士樂的 live house 相繼結業,如果想以演奏音樂維生,最終也要彈 Canto-pop。」

香港爵士樂迷在80年代的難忘爵士樂現場演出回憶,還有爵士音樂節“Live Under The Sky”在1987年登錄香港,跨越日本和香港兩地舉行。87年在灣仔伊館舉行的首屆“Live Under The Sky”,讓 Eugene 得以與渡辺香津美同台演出,也是叫他為之難忘的演出經驗。

攝:LIT MA/端傳媒

惺惺相惜80年代港產爵士樂唱片

80年代中期,香港已有一群足以獨當一面的爵士樂手,標誌着香港爵士音樂圈的新紀元。結他手 Eugene Pao、色士風演奏家 Ric Halstead、鍵琴/口琴演奏家 Dave Packer (而 Eugene 和 Dave 亦有他們的樂隊 One Finger Snap),當時年輕的我初認識到香港爵士樂圈時,便是邂逅到這幾個響噹噹的本土名字。更重要是那些年都曾出版過「香港製造」的爵士樂專輯,而為樂迷所津津樂道,如1985年有 Dave Packer 和 Ric Halstead 聯袂發表的《Sketches》,1987年有 Dave Packer 的《東方映像》(Images of The East)、Eugene Pao 與 Ric Halstead 再加上美國爵士低音大提琴手 Eddie Gómez 的《Chance Encounters》,都是80年代港產爵士樂的經典專輯。

而且,他們又會互相參與大家的唱片,讓人看到這群香港爵士樂手惺惺相惜的密切關係。像以”Musical drawing of Hong Kong”為主題的《Sketches》是由 Dave Packer 和 Ric Halstead 主導的專輯,而 Eugene 也是當中的焦點樂手。

「《Sketches》專輯是衍生於 Rick’s Cafe 年代。我們玩了一兩年,樂隊開始紮實起來,跟着有菲林品牌 Agfa 贊助我們做這個 project,以介紹與反映香港為概念,全是原創曲目。但那時我創作的不多,《Sketches》裏以 Dave Parker 和 Ric Halstead 的作品為主。」

宏觀當年這一眾香港著名爵士樂手,印象中好像只有 Eugene 是本土華人。那時香港的音樂圈,都是華洋共處,但本地爵士樂圈卻多的是「外國勢力」面孔,開宗明義的香港華人爵士樂手則是少數。

「其實當 Tommy Ho 在70年代從美國洛杉磯 G.I.T.(Guita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成歸來,他在尖沙咀美侖酒店任駐場樂手,當他演出第一 set 時,已嘗試玩爵士樂,一、兩首曲目後,主唱夏韶聲才出場。可是有些樂手是爵士樂出身的,但為了生計,便要彈別的東西,沒有機會專注在爵士樂方面發展。至於 Ted Lo(羅尚正)在波士頓 Berklee 畢業後便留在美國發展,直到90年代才回流香港。如果說在80年代中期,我大抵是唯一的香港華人爵士樂手。」

以Ric Halstead和Dave Packer為首的《Sketches》專輯,1985年出版的黑膠唱片版本,唱片封面上寫上Ric Halstead / Dave Packer / One Finger Snap之名字;後來專輯在1987年以CD形式出版”Remix Music Edition”,由Rudi Balbuena和Ramband / Chyna的Donald Ashley重灌上低音結他與鼓擊部分,封面的名字也變成Ric Halstead & Dave Packer featuring Eugene Pao, Rudi Balbuena & Donald Ashley。專輯裏還有二胡演奏家黃安源參與。攝:LIT MA/端傳媒
以Ric Halstead和Dave Packer為首的《Sketches》專輯,1985年出版的黑膠唱片版本,唱片封面上寫上Ric Halstead / Dave Packer / One Finger Snap之名字;後來專輯在1987年以CD形式出版”Remix Music Edition”,由Rudi Balbuena和Ramband / Chyna的Donald Ashley重灌上低音結他與鼓擊部分,封面的名字也變成Ric Halstead & Dave Packer featuring Eugene Pao, Rudi Balbuena & Donald Ashley。專輯裏還有二胡演奏家黃安源參與。

Fusion鐵三角 Outlet

Eugene Pao 與鼓手 Johnny "Boy" Abraham 及低音結他手 Tony Kiang (江港生)在1984年所組成的 jazz fusion 三人樂團 Outlet,也是香港首隊得以在主流唱公司(WEA)旗下簽約的爵士樂團。Eugene說:「當時 WEA 的 Paul Ewing 本是打算簽我做個人藝人,但因為我已組成了 Outlet,而香港又沒有這樣的 Fusion 樂隊,於是便變成為 Outlet 出版唱片。有主流唱片公司簽 Outlet,也是個異數。」

Outlet 的首張同名專輯《Outlet》在1988年開始籌備,直到1990年在 WEA 旗下出版,專輯幕後功臣是唱片監製 Clarence Chang,為他們策劃整個 project 的製作與接洽唱片公司。這也是 Clarence 首次正式與 Eugene 合作,雖然他監製夏韶聲的1985年專輯《I Remember….》裏,已有 Eugene 伴奏,還有Dave Packer、Ric Halstead、Johnny Boy、Tony Kiang、Tommy Ho等樂手作為班底。

Clarence 表示:「我也是聽到《香港》合輯而認識 Eugene,然後經過夏韶聲的介紹而結識到他,第一次見面是在 Eric Clapton 的音樂會上,跟着在 Rick’s Cafe 跟他相熟起來。而我製作 Outlet 的唱片,是為興趣,為什麼不可以為他們出版唱片呢?但也有計算過,知道即使不能怎樣賺但也不會怎樣蝕本,起碼對這件事有一個紀錄、在80年代尾做過這件事。相隔了20多年回望,最近拿出來重溫,發覺都仲聽得(眾人一笑),是我們音樂生命歷程上幾重要的事。如第一次見到 Michael Brecker 進入錄音室,大家都緊張到腳都震。」

在 Outlet 的首張同名專輯《Outlet》裏,便有美國爵士色士風手 Michael Brecker 為一曲〈In Search Of ...〉客串演奏。Eugene 說「Michael Brecker 好友善,與他錄音那晩,一見到他便對我說:『Come and sit with me with piano,and show me the chords』,那首歌是我創作,我要彈那幾個 chord 給他聽、讓他演奏 solo。結果錄了3個 take,全部都完美,但又完全不同,好難選擇。後來我灌錄首張專輯時,也有再找 Michael Brecker 參與。」在 Eugene 於1996年發表的首張個人專輯《By The Company You Keep》裏,我們亦再聽到他與 Michael Brecker 的合作。

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在香港推動爵士音樂,近年 Clarence Chang (左)已漸漸淡出唱片監製角色,而創辦 Jazz World Live,全力作為爵士音樂會的主辦搞手。在2008年,Clarence 創辦了第一屆 Hong Kong Jazz Festival,及後因為與夥伴的合作方式有所分歧而退出。「我在90年代曾任爵士樂廠牌 GRP Records 的亞洲區主管,差不多旗下每個爵士藝人在那幾年都來過亞洲演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我欣賞的樂手。一次有位樂手問我:『你帶我們到亞洲各地的爵士音樂節演出,但為什麼不去香港的爵士音樂節呢?』我說,因為香港沒有爵士音樂節。那時,我已構思去做香港的爵士音樂節。」從策動爵士音樂節,到成立 Jazz World Live、舉辦 Jazz World Live Series 音樂會,平均一年辦12場演出,從大師級傳奇樂手至新一代名字,從 A.C. Hall 到 Backstage Live,香港的外國爵士音樂會是從未如此的熱鬧。作為音樂會搞手,Clarence 希望可以找到合適的贊助。「外國的爵士樂演出有政府及商業團體的贊助,但在香港去傾談贊助之事宜,對方連 Herbie Hancock 是誰也不懂。」攝:LIT MA/端傳媒
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在香港推動爵士音樂,近年 Clarence Chang (左)已漸漸淡出唱片監製角色,而創辦 Jazz World Live,全力作為爵士音樂會的主辦搞手。在2008年,Clarence 創辦了第一屆 Hong Kong Jazz Festival,及後因為與夥伴的合作方式有所分歧而退出。「我在90年代曾任爵士樂廠牌 GRP Records 的亞洲區主管,差不多旗下每個爵士藝人在那幾年都來過亞洲演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我欣賞的樂手。一次有位樂手問我:『你帶我們到亞洲各地的爵士音樂節演出,但為什麼不去香港的爵士音樂節呢?』我說,因為香港沒有爵士音樂節。那時,我已構思去做香港的爵士音樂節。」從策動爵士音樂節,到成立 Jazz World Live、舉辦 Jazz World Live Series 音樂會,平均一年辦12場演出,從大師級傳奇樂手至新一代名字,從 A.C. Hall 到 Backstage Live,香港的外國爵士音樂會是從未如此的熱鬧。作為音樂會搞手,Clarence 希望可以找到合適的贊助。「外國的爵士樂演出有政府及商業團體的贊助,但在香港去傾談贊助之事宜,對方連 Herbie Hancock 是誰也不懂。」
Eugene 的首張個人專輯《By The Company You Keep》。攝:LIT MA/端傳媒
Eugene 的首張個人專輯《By The Company You Keep》。

開拓個人專輯之路

Eugene 的首張個人專輯《By The Company You Keep》在1996年由日本 Toshiba EMI 出版,但實情是他與 Clarence 自掏腰包再加上別人投資下的自資製作,而非唱片公司出錢灌錄的專輯。

「我們先灌錄好專輯,然後才找唱片公司接洽。那時所找的都是世界級的頂班樂手,我們以為簽到美國公司定是容易的事。誰不知這個過程可以是好辛苦,也幾勇敢。我們見過不同的唱片公司,最終來到日本的 Toshiba EMI,才有興趣為我們授權出版。總之這專輯不是唱片公司給你一筆錢去創作,然後再給你 cash advanced 袋住先那種。

「然後,日本的 Sony Music 因為喜歡我的首張專輯,從而打本給我在紐約市收錄第2張專輯,還派了一位日本監製(Kozo Watanabe)隨同我到紐約,並表示我想找哪位樂手便去找,他們全力支持。」

所以到了1999年發表的第2張個人專輯《This Window》,才是 Eugene 備受主流唱片公司青睞與投資下的出品。「但也是一次性的合作,並非像流行音樂藝人般簽下幾張專輯的一紙合約。」

Eugene在1999年於日本Sony Music發表的第2張個人專輯《This Window》。攝:LIT MA/端傳媒
Eugene在1999年於日本Sony Music發表的第2張個人專輯《This Window》。

地道色彩與廣東流行曲

作為走向國際市場的華人爵士樂手,那大可奏出東方元素,以作為賣點。但 Eugene 承認他從沒有特意為其爵士音樂注入怎樣的地道色彩。

我的影響一路以來都是外國音樂,由聽英國的搖滾樂到聽美國的爵士樂,我的成長中並沒有什麼中樂的薰陶。不過也嘗試做過一個多媒體形式的《Eugene Pao Project》(DVD出品),當中創作了兩首加入了中樂笛子與二胡的作品,但只是添加了那種色彩而已**,因為樂手不懂作即興演奏,所以唯有寫好樂譜來給他們演奏,不是 jam solo 那種」

跳出爵士樂的領域,在 Canto-Pop 的唱片上亦不難尋找到 Eugene 的音樂足跡,但他表示「不算做得很多」。

其中,Eugene 曾為劉美君監製過其1994年專輯《夜有所思日有所夢》。「她對音樂很開放,我為她找來爵士樂手演奏,她唱得非常好。」除了夏韶聲之外,曾與 Eugene 合作過的歌手還有張學友、蘇永康、蔡琴等。「而有些是純粹做 session,很多時連歌曲給誰唱的都不知道。但監製找我彈 recording session,都是想要我的東西、要我的爵士獨奏。」

活躍盎然

近年 Eugene 在國際爵士樂圈仍相當活躍,參與過很多外國的爵士音樂節。

「我在近年有幾個不同的組合,合作得最多是新加坡爵士鋼琴家 Jeremy Monteiro,早前才與他在德國灌錄了一張專輯。我曾3次參與 London Jazz Festival 的演出,今年11月會再去表演,那是和一位彈爵士 Hammond B3 Organ 的意大利樂手合作;我也會在 Royal Albert Hall 表演,這是很高的榮譽。而我亦看到上海的爵士樂圈發展得很好,有很多表演場地,無論是外國來的樂手還是本土的樂手,都已達至國際級水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