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寫在浴室鏡子上的字:「我不想做功課﹗」

開學個多月,功課和測驗向孩子呼嘯着追來,網上有人發起群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另一邊廂,有家長在浴室看到女兒寫下「我不想做功課呀」幾隻大字,形容自己被「震撼靈魂」。我們邀請這位媽媽書寫她的一番反思。

刊登於 2015-10-15

攝:盧翊銘/端傳媒

一天,女兒洗澡後,借蒸氣在浴室鏡子寫下「我不想做功課呀」兩行大字!驚嚇字句彷彿在呼救,震撼了媽媽的靈魂。一會我平伏心情,佯作輕描淡寫地提議,不如先休息傾傾心事,晚飯後再做功課好了。果然,女兒休息後效率奇高,一小時就把功課KO掉。媽媽也就把午後的驚嚇拋諸腦後了。

女兒讀小學三年班,性格溫馴帶點敏感,有時我觀察到她把壓力內化,例如易哭和想大叫。功課固然是一大壓力來源,但也有不關功課的,譬如同學間的爭執、老師的態度、爸媽的心情,都在小女孩心中泛起大大小小的漣漪,需要適時安撫和幫助宣洩。

兩日後的早上,女兒哭鬧着不起床,說「不要上學!」這回是因為班主任太凶,「今天有兩節班主任堂啊!」我說:「你這樣乖,老師沒罵你吧⋯⋯」「媽媽,你不明白!她罵別人時,都是凶巴巴的呢!」即使遭殃的不是自己,她仍然感到心驚膽顫。她平日會向我報告當天誰被臭罵,我還以為只是八卦而已。

早上時間不容有失,但硬催促只會產生反效果,於是我試着與她說笑,講講老媽小時候親歷的「不幸」——包括體罰。我們聊到老師的木尺有多長多粗,被打手板時不許大叫⋯⋯如此加鹽添醋,搬出塵封多年的小學記憶,讓孩子想像媽媽當年的表情和心情。總算成功把大小姐哄起床換校服。

送她進校門時,我有點內疚,察問自己究竟給予小朋友怎麼樣的生活、怎麼樣的教養?至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無論陷入窮困或被老師同學針對,都不曾這樣痛苦哭鬧。我相信,我們這代人都曾經「積極面對」,把心思放在如何「促進罰抄效率」上(出動印水紙),也曾研究怎樣減輕手掌被打時的痛楚,但從不輕言放棄上學。

想着想着,不期然浮現出那種美化「老好日子」的想法。鼓勵她「捱過了就海闊天空」,是不是就算盡了媽媽的責任?如果輕易把女兒打成「港童」,那麼,跟上一輩隨隨便便地評論「一代不如一代」、罵年輕人「廢青」,又有分別嗎?

換個角度看,我實實在在的感到,現今小學生學習擔子之重,與我們當年無法比擬。

從前我們入讀「半日制」小學,功課相對少,學校不是生活的全部,小孩子有大半天自由時間,能夠自我復原,消化上學的鬱悶。可是現在的小孩,每日下午三時半下課後,還要應付大堆功課、測驗、默書、課外閱讀⋯⋯身心疲憊,搞不好,情緒還會影響身心靈成長。身為父母,哪能說出「一代不如一代」這種涼薄話?

回歸後,香港政府推行教改,社會一面倒支持小學轉全日制,以為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也方便雙職父母照顧子女。當時,作為年輕記者的我閱歷尚淺,含糊地相信了這種簡單的政策行銷手法,沒能提出質疑,沒料到今日要由自己的骨肉去承受惡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